美国女医生住了一次院,发现了患者更不好当

最近几年流行“断舍离”,就是要把身边和家里一切没有太多用处的东西扔掉,这样清清爽爽,家里也干净了,人也精神了。

但有很多东西,是没法“断舍离”的,比如每天必须要进行的吃饭、睡觉,还有最不想去,但有时候又必须要去的医院。

孙悟空、钢铁侠都是想象中的英雄,但一般人都难免会有小毛小病,去医院就成了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到了医院就得跟医生打交道,而这也是让大多数人头疼的事情。

笔者有过很多次经历,无论是自己去,还是陪着家人朋友去,医生每次都是匆匆几句话,然后让交钱去做检查或直接开药;病人的担忧在医生眼里基本上不存在,几句话就打发了。

当然,偶尔也有比较耐心的医生,会多听你说几句话,然后嘱咐几句,但这样的机会不多。

事后笔者也站在医生的角度想过,患者太多了,医生从早到晚都没得空休息、吃饭,不可能跟每个人都多交流,因为这样势必会挤占其他患者的时间,从而耽误治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患者觉得很大的事情,医生已经见怪不怪,有他的专业判断。

那么,笔者的猜测是否准确呢?正好手头有一本《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这是美国医学博士、危重病医师拉娜·奥迪什所著,她就职于北美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一亨利·福特医院,是该院肺动脉高压项目的负责人,还曾担任医护体验总监,负责改善患者体验。

书名简单直接,就是医生变成了患者,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医生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拉娜·奥迪什就曾因怀孕7个月的时候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成为一名患者。

拉娜·奥迪什跟普通人不一样,她从医生的角度出发,一入院就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提醒医生应该如何去治疗,但医生并没有在意,只是告诉她躺着病床上,然后按照医院的规定先去妇产科;但拉娜·奥迪什的情况非常危急,由于内脏出血,胎儿在母体内的情况岌岌可危;拉娜·奥迪什多次表明身份来提醒医生,但无济于事,最终在经历大出血、肿瘤破裂等痛苦后,孩子没了。

拉娜·奥迪什非常心痛,但她有苦说不出,因为她的身体还是很虚弱,只能继续治疗,却又因为一根留置插管断裂,导致伤口再次出血。

后来发现的原因也很简单,医院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了价格低质量也差一些的留置插管。

拉娜·奥迪什开始了反思,她发现孩子的死除了医生和患者沟通不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平时工作太拼了,就算怀着孕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这实际上对自己的身体和孩子都有影响。

拉娜·奥迪什还发现,虽然自己住院了是患者,但自己的思路还是医生的角度,她会主动向医生提出治疗建议,并且拒绝把真实的病情告诉家人,而这也正是医生和患者要保持适度距离的职业训练;但这样的后果,就是让拉娜·奥迪什的身体一样出问题,而且还经历了多次延诊、误诊,最终经历了多次手术,在医院呆了2年才出院。

在医院期间,拉娜·奥迪什彻底理解了一个患者在面对医生时的处境,患者需要关心,需要医生以同理心来对待,这并不是手术或药物的治疗,但效果或许还要更好。

出院后的拉娜·奥迪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和反思写下来,让患者和医生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当然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医院通过低质留置插管事件后,改革了采购制度,这也让其他的患者受益。

拉娜·奥迪什彻底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而这本《从白大褂到病号服》,也成为很多美国医学院的必读之书,提醒着医生们除了专业的职业操守,更多的是要和患者共情,而不是用冷冰冰的术语来应对,一不小心就伤人了。

有人会说,拉娜·奥迪什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她知道中国有多少患者,多少医生吗?知道中国的医患比例有多悬殊吗?然而,如果把时间都花在寻找问题身上,那么问题也就无从去解决了。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建议,就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题,这其实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医生也是人,而且是比普通人要专业的多的人,无论是受过的教育还是品行操守,我相信这本书,对大家都会有所帮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