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故鄉能一如當年啊

又到了春節前,照例會有幾個家鄉的好友在聯繫時,會問我同樣的問題:也該回來看看了吧?

插科打諢岔過話題之後,我心裏清清楚楚的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故鄉的名字沒有改變,但故鄉,已經不再是記憶中的故鄉了。


少年時,讀到近鄉情怯這句話,是不能理解的。故鄉既然是如此美好的念想,那隻要能回來,就一定是滿含澎湃的喜悅的,爲什麼要怯呢?

青年時,讀到故鄉是再也回不去的精神家園時,也是不能理解的。想了,回去就是,那些山水風物不是一直存在着嗎?

直到中年,才慢慢理解其中意味。於我來說,對故鄉最貼切的感情,就猶如臺灣詩人夏宇在《甜蜜的復仇》中的詩句: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

就因爲故鄉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樣貌,故鄉也是會變的,在你離去後,在時間中,也會變得面目全非。

我在故鄉生長生活了二十年,離去了三十年,也就意味着,前二十年,故鄉是我看到的世界最初的樣子,我的情感的生長,我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和痛覺的形成,我對於人世間的認識,我對於山川草木陽光風雨的認知,都在這二十年裏潛移默化的成就了我這個人的根基。離開之後三十年間,不論我眼中的世界如何變化,我依然頑固的堅持認爲,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變,唯獨故鄉不會,因爲它不能變,變了,我就失去了我和故鄉之間,那二十年互相映照的情感,我就迷失了這世間我最初的來路,讓自己從此無法證明自己。

可註定會失去。

三十年間,回去過一次,第一眼,就讓盼望擱淺。除了還有一些人到中年但依稀可見當年面貌的同學之外,曾經的小縣城裏,已經沒有任何讓我的眼睛熟悉的東西。這故鄉是美了,大了,現代氣息濃郁了,色彩和人流也豐富了了,但在我記憶中的,一樣都不見了。所有往事,通通無處印證和安放。


朋友和同學都說,總要發展。我也知道,總要發展。但我們都明白,發展的代價,就是有些東西一去不回。追新在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求舊的念頭就難以抑制。

在年前,離我幾站路的烏魯木齊一家商場餐飲部在經歷了多年的不溫不火後,進行了一整層大改造,推出了以城南往事爲主題的懷舊風格餐飲城,一開業,就成了全城的熱門打卡地。

我去了,也認真看了,確實,在其中,六七八九時年代那些已經消失的城市標記,有關於生活的,只要你能想到的,都被以各種方式重新顯示出來,招貼,店面,牌匾,品牌,裝修等等一切,都被從時間中還原出來。

趨之若鶩的,不僅僅是當下的年輕人,更多的,反而是中老年羣體,在每一個角度,當仁不讓的,在用鏡頭復原自己對於烏魯木齊的記憶。

不僅僅是烏魯木齊啊,這些年中,有多少古城古街古村古鎮在以驚人的速度重回大衆視野,在以無法阻擋的態勢重新讓人品味。爲什麼?

故鄉一定是要有一些舊保存的,因爲太多的新,已經讓我們的心靈無處安歇。因爲太多的新,讓我們漸漸找不到了自己的初衷。

只有歸途而沒有來路的人生,只會越來越讓人無所適從。

當無法改變時,也確實只能像那首詩裏說的那樣,回不去的故鄉,就把它醃在心裏,不看,但可以風乾了品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