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人是何物?

色即是空

色,就是物质世界,表象世界.

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色".

问世间 人是何物

直教稀里糊涂

岂不闻 枪打出头鸟

天真散漫的智者,比兢兢业业的智者,更受世人喜爱.

贫僧也觉得,前者的境界可能更高.

但是尚未成为智者之前,可不要乱学散漫,弄不好就成了放纵,流于浅薄.

正如鲁迅所说:你必须非常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庄子比孔子潇洒,如果说庄子境界更高,那么他必然经历过孔子那样的发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李白,也曾苦磨过铁杵.

人不可能不劳而获.

潇洒都是以沧桑来背书的.没有哭过的人,也不可能开怀大笑.释怀,得先有个怀--满怀的痛苦和委屈.


欲求真理者,必得甘愿为西西弗斯.

因为西西弗斯所推的,正是真理.



参禅并不是从禅宗开始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哪个不是在参禅呢?

只不过古希腊参的是形而上之禅,禅宗参的是形而下之禅.

上下真的有区别吗?上下的分野在哪里呢?

上下的分野就是人,就是"我".

"我",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参上参下,都是参我.殊途同归.



你知道 社交的你和独处的你并不是同一个人

你总会 偷偷摸摸地 干一些事情

独处的你 比社交的你 更加本质

同样地 心无杂念的你 也比偷偷摸摸时的你 更加本质

发呆接近本质 熟睡更接近

我们说的本质 就是潜意识 我们并不太了解它 所以我们认为 它 是更本质的


我们感到绝望,仅仅只是因为暂时没有感觉到希望而已,并不表示没有希望.

只要度过暂时,我们便可以看到希望.

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活着,就是希望本身.


哲学是一味药,不病不哲学.

文艺是一杯水,随时可以喝.

成年者,是病人多.

小孩子,天真无忧,常喜文艺,但不需要哲学.



禅宗是什么?

佛门逆子,如来亲嫡。

反者道之动


看客三联

木心:群众没有观点.

科波拉:Charlie don't surf.

猴哥:Ob不玩游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一往情深,所以勇猛精进.

勇猛精进,就是一往情深.


莫说勇猛精进,兀自一往情深!

我像一个答案

总在寻找问题

我有一句心声

只等被人说起

我有一个秘密

很少遇到好奇

我憋一腔爱意

随时可能决堤


除却此刻,余皆记忆


成年与孩童时比

非关无知有知,关键是保任天真。不是贫瘠富有,幸福只在于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若以万物作尺度,则迷失本心。


你看到什么,你就是什么

你是什么,你就看到什么


一花一草,莫不是道

一牛一羊,莫不是佛

一饮一啄 莫非前定

一啄一饮 无尽感恩


咏萧邦

翩翩萧邦性自刚,开辟鸿蒙演宫商

一枝晚烛抵惆怅,直把琴作琵琶狂


就把明天

当作下辈子

开始


亦论"文以载道"/

人以载道

文以载人

“予独爱莲”

敦敦兮文哉

载此营道之人


是好奇 在消灭好奇

是生命 在磨灭生命

是我 在找我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是生命,在反对生命;是生命,在削弱生命!


楼下/

大叔在焊铁

小哥赶路忙

工地围着墙

分隔沧与桑


子在川里曰

随波既久

便自夸是逐流


麻将/

以前啊

总觉得自己 是个二五八万

还挺重要的

现在噢

知道自己啥也不是

不重要,也做不了将

以后呢

以后只是梦想吧

我梦想

做一个赖子

穿花引线,填空

百搭

必要的时候

就豁出去 杠一把

杠上开花





试解前念两句:即心即佛,曰心佛同体,异名而已。心为本心。前念不生,实为不挂,心无挂碍。后念不灭,实为不怕,无有恐怖。今天流行的说法就是—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一个念头过去了就过去了,叫前念不生。也不需要管它还会不会再来,叫后念不灭。

不挂前念,不恐后念。这种状态,就是本心自然,就是佛。即心即佛。



幽冥即心,心即阿赖耶识。所行善恶,诸多念想,皆为赖耶所录,后则时时显化,制掣吾人,或以愧悔,或以恐惧,势难拂去。此之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世间无律法,杀人者,亦无法逃脱心罚,良心责难,受用终生。


小说是什么?小说是放大镜。一流的小说,是显微镜。"又臭又长"的小说,就像"又大又蠢"的天文望远镜。不大不长不足以观浩瀚宇宙,不长不大不足以发幽微人性。太空玄奥,人性微妙,此二者,同出而异名,俱为天道之显,命运之象。人是个中不溜秋的东西,于大不足以穷宇宙,于小不足以尽幽微。故必得远镜大镜以观照,方得极远与甚微之妙。小说,即以无量文字追附人性,以显命运之形。追忆似水年华,红楼石头梦记,百年孤独之旅,凭什么贯穿无缺,环环相扣?因为命运。命运就是时间。命运就是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永恒错位。造就这世间喜怒哀乐,炎凉百态。

而我们,只能称之为—命运。


我用哲学语言和你解释一下觉醒.

就比如你看我这样每天和你发消息,每一条的心情都不一样,这和别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呢,你感觉得到,我完全不在意我曾经和你说过什么,有出格的,有失礼的,有赞叹欣赏的.就是没有一个一贯的态度与文风.因为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不念它了.

每一刻都是一个新的我在和你交流.

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打破了自我的同一性.

我查了一下,的确是有这个命题的,哈哈

回忆与观念,不再干涉我的行为.

你看<宫娥>这幅画.

委拉斯凯之  给小公主画画的时候  把自己给画进去了

这是艺术史上不得了的事情  它--就是打破了艺术家自我的同一性

"他看着自己画画"  "我思故我在"  "我看着自己思考"

回忆只是自我  过往是自我(自我是回忆,自我是过往)  自我只是我在沙漠上行走留下的足迹  我一回头  看到一串串的自我  但就是  看不到我  何以故?因为--我--在看  我--被占用着  所以永远找不到我  看不到我  所以可以说  没有我 

一切的问题 就在于  人 把那--过去了的残影,回忆,快照--也就是自我--当成了我

真正的"我" 是活在此刻,活在当下的 而且无法被我觉知到  我觉知到的  永远只是前一刻的我  而它已经过去  已经不存在了

当人把记忆依照时间 拆成一张张的快照  那么同一性就消失了

同一性 就是连续性  电影的连续感 在于放映  而电影的本质 不过是一帧帧的图片而已  人生在世 所见所闻  悉是电影  (电磁之光影) 

打破这种同一性  就超脱  因为我执着的那个自我--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东西--我永远在纠结 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要么就是把已经发生了的情况 去套在未来身上  所以我们永远痛苦  对此刻感到不满

在原子  量子 物质层面上讲也是一样  你的肉身 每一个刹那都不尽相同  它永远是变化的

我执着的  不过是一个死人  一个死相

对着镜子  你就能看到 自己每一个刹那的流转

你随时在死  又随时在重生  不过是量子  聚聚散散

而如果你把自己看成是一坨量子  那么你无非就是一个量子计算机 

你是被"触发"的 "操控"的

等于没有自由意志

量子计算机  机关而已 

所以就有了那个公案--"拖这死尸来行的是谁"

(

济公:

从前生来葛藤,捞月叫得水冷。

而今抱个机关,飞入蓬莱山门。

)


当你仰望星空,星星离我们是那么的远,距离一光年,你看到的便是一年前的它,距离两光年,你看到的便是两年前的它……

当你对镜自照,镜像离你是那么近,但是你看到的,仍旧是一刹那之前的你,两刹那之前的你……

目之所见,皆为过往

眼之所着,皆为死相

一切都在流逝,一切流逝都有速度,一切速度不越光速

如目,如耳,如鼻,如身体,如思维,皆是念念过往,执求死相

几十年过往,亿万幅死相,便构成了“自我”,也就是你的回忆。现实像电影一样,映入眼帘,透过身体。

昨日之日不可留,是故今日之日多烦忧。

烦忧,缘于不可留而要强留。

所有的感受,都是视觉暂留,听觉暂留,触觉暂留,直觉暂留……所以你应该知道,“事情”在被你感知到的时候,它早已是生米煮成了熟饭。诚恳者,会承认既成事实,因为那已经无法改变。如果我们不听不看不想,就像发呆和熟睡时那样,我们便是真正地活在了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沉浸是另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当你忘记了时间,也就是忘记了知觉与思维,便是沉浸,沉浸二字,便已经蕴含了喜悦与幸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无法改变你看到的东西

你也无法看到现在,那是下一刻的事

怎么抹去我看到的东西,这是莫须有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怎么接受我看到的东西。

你无法抹去已然,也就是无法抹去存在。是故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你到底是在抱怨那不该发生,还是在忧虑要如何应对呢?


寻找自我!到底在寻找什么?要找的那个东西,不在记忆中,否则便不需要找,要找的那个东西,就在此时此刻,而我们却永远无法抓住的那个东西,才是真正的自我。它,在觉知着前一个瞬间。它,正忙着,所以无暇自顾。当它不再被前一个刹那牵着鼻子走,它就能看到自身,回归自身。它,就是真正的自我—不是什么东西,而是安住此刻的那种状态。发呆,就是它回归自身。专心致志,浑然忘我,就是它回归自身。心理学之所谓心流,正是真我,正是你要找的那个自我。找什么?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让你找。自我,就是心情,此刻状态,此刻心情。这是人可以把握的。它虽然在,但它是无法被看见的。放下寻找,忘记它,便得到它。发呆!

试图抓住它,就必将徒劳一场。抓不到的,抓,就会动用感觉思维,它就忙线了,无暇自顾。金刚经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只有一个办法,让它自观,所谓观自在。清净,安静,自观,让它,回归自身。苏轼谈书法:无意于佳乃佳。找就永远找不到,不找它就自来投。无意于它,乃它。


所谓自性能生万法,以上是我的思考.然后我又想到了这句话(华严经):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所谓足迹观,以上这长篇大论的,不过是对这两句话的一个注解

这个世界早已经是万法具足,被无数的圣人天才说过,但是一代一代,其真义就失传了.现在的人看不懂了.所以纪晓岚说:真没什么好说的,所有的道理都被人讲过了.那么我说,是徒劳吗?是,又不是.说的是一个东西,等于徒劳,但是我这种扯淡的讲法,比华严经,可能更适合今天的语境.



剥去宗教外衣,里面的内核都是智慧,智慧生爱,生慈悲。因为无知的人,是可恨的,而终究是可怜的。可怜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大慈大悲,无非是悲其可恨,哀其可怜。金刚怒目,就是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圣人,圣人就是牺牲。耶稣,鲁迅,都是自我牺牲。心甘情愿,潇潇洒洒地牺牲。



遇到真正的好东西,会庆幸—啊!差一点点就错过了噢!


仿尼采说一句。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没有假如,只有发生

一念在心,便有助益。诚恳持诵,更得大用。

文字它并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启发"而得的。经过高僧大德,佛陀菩萨,天才圣人的组合,它就自然具有了一种神奇的能量。因为那些人,他就是天使,懂行的,所以有奇用。诗歌可以感人,经文能够救心,就是这个道理。心身不二,心病除,身病自休。

还有动人,柔和,慈祥的歌曲,她们也是一种能量。说白了,一个字,一笔一画,一光一音,不是其他,他就是能量,就是众生。

所谓法无定法,只要诚信正念,不管你怎样理解,都是对的。

首先,《百科全书》只是搜集知识并把它们并列起来,而当前的思维应该将知识之间同构性是定出来。其次,《百科全书》的任务是驱除非知识、获取知识和光明。而我们则要积极地去理解存在于非知识和知识间的永恒关系,因为二者不能相互取消;它们有着恒定的联它们相互依存,只能通过其中一个了解另外一个。正因为如哲学现在正经历一场严峻的危机。

非知识指的就是不可以传授的东西么?

可以这么说,哈哈。我引三句话来印证你这个说法。

屈原:道可受兮而不可传。

维特根斯坦:感觉是私有的。

莎士比亚:一千读者,一千哈姆雷特。

第四,福柯百转千回地言说,读者百转千回地不懂。是福柯有问题,还是读者有问题?都没有问题。他只是无法将他的非知识直接传达给读者,他必须把非知识转化为语言文字,也就是知识,才能传递出去。毋宁说,他的著作,无非是对他的非知识的描述。而读者虽然读不懂他,却依然崇拜他,喜欢他。何故?并非出于思维的理解(读不懂谈何理解),而是隐隐约约感到那非知识的存在,是这个东西,在引人入胜。(这其实就是信仰) 他的文字,接思维,亦接直觉,思维不通,但直觉通。是你的非知识,在接应他的非知识。非知识到底是什么?就是形而上的那个东西。本体也好,道也好,直觉也好,潜意识也好,读者多少是有些体会的,这种体会,就是非知识。维特根的话,改一改:体会是私有的。感觉也好,体会为好,对象是什么?终极存在。


<宫娥>,就是上帝视角。前面你讲了,颜料啊,痕迹啊,过程马脚,全部露出来给观众看。艺术家本人怎么能出现在画作中呢?他明明是一个幕后的人,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呈现,是一个反身问题。它打破了自我的同一性。这就是思想革命。”我看着我在作画”,就是这个意味。注意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这两个我,真的是一样的吗?需要参一参。

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消失,这个观测者效应,也需要参一参。

印在画上的那个人,真的是委拉斯凯兹吗?我写过一首诗,可与此画比照。

古印度瑜伽术一直流转到如今。禅定,打坐,站桩,观息,面壁,现代瑜伽…现代社会,节奏匆忙,极容易引起焦虑,烦躁,郁结,压抑,心理疾病频发。静下来,是很好的释放和调养。只需要丢开手机,一个人待著就行了。观察内心,或者任由思绪飘荡,哪怕不小心睡着了,都是舒服的—只要有那么一会儿,脱离那飞速运转的齿轮机器

摸鱼或者抱着手机刷刷刷,并不是真正地脱离,而是继续给齿轮投喂自己的能量和元气,这些精力本来是可以用于自身的。齿轮怪越喂越大,越转越快,就会进一步反噬我们自己

万行和尚把东华禅寺办得很好。他的理念是与时俱进,佛法融入世间。实践上,是信息化,多元化,现代化。唯有魄力者才敢改革,这便是禅宗精神—不破不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