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本质》06 掌控力与幸福感

作者:唐布鲁斯·胡德(BruceHood)
译者:钱静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01 互联网加剧自我幻象

上一讲的主要内容是失控的决策。我们谈到了在面临选择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我们的选择和决定都是思考过的,是合理的、划算的。但科学家认为,那是一种幻象。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在决定或者是外界环境在决定。我们经常因为无意识中厌恶损失或者把钱划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从而做出非理性选择。我们也会因为锚定效应,被外界、被商家所操控。所以说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的决策实际上是常常失控的。

下面我将来谈谈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的自我幻象会如何加剧,我们是怎样陷入更深的失控状态,以及我们如何能在这种种幻象的迷雾中获得掌控感和幸福感。

相信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简单、高效。

在家里,你想要了解什么资讯,搜索一下就有了;想要买个什么东西,或者是想要喝杯奶茶,直接在网上下个单,就有人送货到家了。出去外面,也只要带上一部联网的手机就行了。手机上的地图可以指引你怎样去到你想去的地方;在饭店吃完饭,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饭钱就付了。

因为有了互联网,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我们的生活都变得比过去顺畅很多。通过在手机上的点击,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很多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满足,不用像过去那样苦苦地忍耐,痴痴地等待。

有没有感觉到手机就像是一盏拉丁神灯?只要你点一点它,它就会马上回应你,快速地给你你想要的满足。我们由此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在钱够用的前提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在围着我转。我们对于“自我”的力量感前所未有地有信心。然而,这是真的吗?

02 互联网加剧注意力缺失

试想一下,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向周围人传递信息的。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放学后,你买了一本杂志,发现有一篇文章写得太好了,你想要告诉你的朋友,那么你就需要在第二天,把这本杂志带到学校,然后再给你朋友看,最后再交流。

但是现在可不是了哦,现在你一旦在微信上看到某篇好文章,可以不用跑到学校,不用带上一本杂志、一本书、一张纸条,也不用等上半天时间,你可以在一瞬间发送给你的朋友,如果你发到朋友圈,那么可以在这一瞬间告知给所有的朋友。

这种改变是极为深刻的,人与人之间物理空间的限制感彻底消失了。以前,物理空间限制了你会跟谁交流,现在互联网解放了这种空间约束,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加入各种组织,贴吧、B站、微信群、QQ群......

你还可以去你任何想去的地方,只要你打开一个叫Earthcam的网站,他帮你实时直播全球的风景。

互联网除了改变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物理空间的限制感,也改变了时间上的限制感。

在PC时代,就是使用电脑而没有那么多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使用QQ或者聊天室,经常会说“再见”、“明天见”等等,是因为下线就是下线,那时的互联网只能占用我们部分的时间,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却占据了我们全部时间。移动互联网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天在线的世界,我们与他人、与世界都是24小时在线随时接收消息的状态。

我们随时可以看个短片,刷个朋友圈微博、吐个槽、晒只猫......每一秒钟,我们都可能成为不同的人,上一秒是公司职员,下一秒是学习者,再下一秒又是女权斗士,我们随时切换着自己的身份,态度,情绪,立场。

医学界有一个词叫注意力缺陷障碍,就是平常所说的多动症。多动症本来是一种病,但是用多动症来形容现代人再合适不过了。碎片化的时间使用方式,把我们每个人都在变成多动症,让我们变得很容易分心、冲动、静不下心来。

你会有这些症状吗?下面我要给大家念的是多动症的诊断标准,有以下9条,看看有哪些说中了你——

1.常常无法注意细节,在功课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动会粗心犯错;

2.做事或活动很难维持专注力;

3.别人跟你说话时,经常表现出没有在听的样子;

4.常常很难依照指示完成事情,无法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不是因为无法了解指示);

5.经常对组织性的工作或规划活动感到困难;

6.经常逃避或厌恶需要花费心思的活动或工作;

7.常常忘东忘西(如书本或工作需要的东西);

8.极容易被干扰(包括视野里的其他事物或是听到的杂音);

9.常常忘记每天规律要做的事情。

有几条跟你的状况相符合呢?是不是有很多?再想一想,10年前的你,跟现在是不是很不一样?而你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状态了,因为这一切,是不可逆的化学反应。

那么到底是互联网让你有了更多的掌控感,还是加剧了你的自我幻想,让你陷入更深的失控状态?

03 互联网生活的面具

是不是失控,看看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影响就知道啦。

前段时间,一部有关社交网络的短片《虚假的你》,刷爆了网络。

短片开头,一位女孩从被窝里爬起来,梳洗化妆,然后躺回床上,假装刚睡醒的样子不停自拍,最后选了一张最满意的发到社交网络上,配上文字:“早上好。”

一位开车的小伙子,在路边停下,戴上自行车头盔,和马路来了个合影,配上文字:“完成骑行。”

一位白领,把桌子上的水杯、便签纸、橡皮筋、键盘摆得整整齐齐,拍照发文说:“做一个有条理的人。”而拍完照,她就把吃了一半的苹果随手丢在笔记本上。

一位小哥,手拿一瓶果蔬汁,拍完照后,他只喝了一口,就皱着眉头把果蔬汁丢进垃圾桶。可他在社交网络上却说:“健康早餐,崭新的我。”

餐厅里,四位好友在面对面各自玩手机,只有服务员帮他们拍照时,他们才擡起头做出表情,然后又忙着各自P图,发到社交网络。

视频后面有评论说,这个短片拍得太真实了。我很有同感,很真实。因为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的日常生活状态啊。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通过自我展现,带来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伪装出的社交图片引来了点赞和评论,这会给人制造两种假象,一方面,好像你拍了一张骑行的照片,你就真的锻炼了,你拍了一张果蔬汁的照片,你就真的健康饮食了,你修图修得完美,好像就真的变得那么美了。经由这些,似乎你已经变成了你理想中的自己。

另一方面,因为发伪装的图片就能得到那么多的点赞,像是你能控制别人对你的反应,让你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有完全的掌控感。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我们宁愿沉溺其中,不愿离开。

当社交网络依赖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荒谬,可社交网络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时,我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

朋友圈里的小美女,会花一下午的时间,P出9张神情略有差异的高度磨皮自拍,如果能抓到一个闺蜜一起拍照,更是能赢来大片点赞。

为了在朋友圈摄影大赛中胜出,很多小伙伴旅游的时候就没关掉过摄像头,失去了眼前的美景没关系,失去了朋友圈的点赞可不行。

我们向往自由,所以旅行说走就走。我们讨厌被束缚,所以工作说辞就辞。可是我们对社交网络,却不能说戒就戒。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别人的点赞和关注,是我们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来源。

只是,处处被点赞支配,不过是另一种牵线木偶般的生活罢了。

04 互联网依赖与成瘾

我们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已经非常严重,而且非常普遍。有时候当我环顾四周,我会觉得整个世界都疯了。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这正常吗?还是说我们都中了某种魔咒?”

创建了脸书(Facebook)“点赞”的按钮的贾斯汀·罗森斯坦等科技大咖讨论了一个话题,题目是社交媒体如何利用大脑的多巴胺反应,来提供人们最有可能点开的内容。这是一个在前几年就被捅破的秘密,上瘾并不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意外结果,而是被刻意设计出的。

拉斯金是一位技术工程师,他设计了页面无限滚动的功能——就是允许用户无限向下滑动,永远都会有新的内容生成。他说,这项创新让用户看手机的时间远远超过必要的时间。

另一个被重点讨论的功能是推送。即便在不浏览手机的时候,各类软件也试图用推送提示,将人们拉回应用程序之中。比如我们常常会收到这样的推送:“有两个人给你点了赞,快去看看吧!”“某某用户发布了新的状态……”当你再次进入程序,页面上保证会有更多的内容,让你留下来,忍不住再刷上半个小时。

拉斯金说:“这就好像海洛因,他们在你的界面上把它撒得到处都是,让你一直想点进来,再点进来。”

社交媒体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创建一个复杂的用户心理档案,这样他们就能够精准预测用户的需要和喜好,进而达到操控用户的目的。

一位业内资深的计算机科学家认为,社交媒体赚钱的方式就是——以一种潜移默化、不易觉察的方式来引导和改变用户的行为、思维方式和身份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软件从过去的工具型科技转变为成瘾和操纵型科技。人们打开应用程序,往往不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甚至获取什么新知,而是不带目的,无法抑制地想要点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瘾了。

下面我用小白鼠的实验来说说上瘾的生物基础。一系列针对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刺激大脑中的一个区域,叫伏隔核的区域,就可以操纵小白鼠的行为,这种刺激的诱惑远大于食物的诱惑,小白鼠会持续、永不停歇的自我刺激,且愿意承受任何痛苦,直至死亡。

具体的实验是这样的:1954年,美国的科学家无意中将电极植入小白鼠的伏隔核,进行电击。电击之后,小白鼠不停的回到受到电击的地方,看起来还想被电击。于是,每次小白鼠向右移动、远离角落时,他们就用适度电击奖励小白鼠。小白鼠很快就学会了,只要用电击小白鼠,小白鼠就会向右移动,很快他们就可以像操控木偶一样操纵小白鼠了。

他们试图证明刺激这块区域会带来多大的快感。他们24小时不给小白鼠喂食,让小白鼠处于很饥饿的状态,然后把小白鼠放在短管中间,短管两端都是食物,正常情况下,小白鼠会迅速跑去吃食物。然而,如果小白鼠受到电击,它便待在原地,一动不动。和一份有保证的食物奖励比起来,他们更愿意等待另一次可能发生的电击。

他们又进一步实验,看看小白鼠是否会主动寻求刺激。他们放置一根杠杆,当杠杆被压,小白鼠的伏隔核就被刺激。小白鼠一旦发现了杠杆的作用,就会每隔5秒钟按一次杠杆,电击自己。小白鼠获得刺激后永不满足,会一直不停的压杠杆,不吃不喝,直到把自己累死。实验者进一步把杠杆放在电网两端,且每次只能按一次,如果想再次得到刺激必须穿过通电的电网。但实验证明,小白鼠很乐意在电网上跑来跑去,直到爪子烧焦无法继续奔跑为止。

在互联网的世界,在社交媒体中,我们不停地点击刷新按钮,点击下一个链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甚至忘记了吃饭,我们就像笼子里的小白鼠对电击伏隔核上瘾一样。

在小白鼠实验中,当小白鼠的脑细胞被过度刺激后,他们感受愉悦的阈值就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不再有什么东西能带来奖励的感觉,即使是食物。在伏隔核刺激消失后,白鼠们的奖励系统被摧毁,白鼠不再去进食,在角落蜷缩成一团饥饿而死。

同样的,人们在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中体验到过度刺激后,也会变得难以从生活中另外的东西中体验到奖励和愉悦。大量数据也显示,在社交媒体和手机使用增加的同时,焦虑、抑郁和自杀的人数也在增加。

所以说,感觉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05 如何获得掌控感和幸福感

我们这一趟颠覆认知的洗脑旅程到这里也差不多了。不知道大家的感觉如何呢?惊险?沮丧?生气?怀疑人生?心情复杂?豁然开朗? 还是没感觉?在这里我跟大家总结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后再谈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掌控感和幸福感。

在前两讲,我们谈到,根本就没有一个本来就存在的稳定“自我”,“自我”是源于大脑对内部世界的一种“设定”,设定有一个自作主、自受用、能稳定不变的“我”,再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的模型。“自我”的模型是个体在与他人及环境互动的进程中慢慢建构出来的。

在接下来的三四五讲中,我们谈到了自我是幻象的种种表现:我们的自由意志并不自由,我们所认为的我们稳定、独特的个性也并不稳定并不独特,看似我们在做选择做决定,其实常常是在被决定的。最后,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在看似热闹光鲜的表面下,我们会被社交网络所裹挟,变得更加茫然无措,不知所终。

如果正如这本书所说,根本就没有“稳定自我”这回事,我们就一直是在被生物因素所决定、被环境所控制,那么是不是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都无法改变结果?

那也不是,其实很多人所做的努力,跟实际情况相悖,这才是问题所在。举个例子,如果你就是一棵长在广东阳台上的玫瑰花,你的基因和你生长的大环境就此确定,但如果你一直想要长得像紫荆树那么高大粗壮,你在那个方向使劲努力的话,就常常很挫败、痛苦,当然,想要长成紫荆树的愿望可能也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你长辈的愿望,但是如果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来看到自己是一棵玫瑰,而且是长在花盆里的,你不可能长得像紫荆树那么粗壮,但是能开出又美又香的玫瑰花,这就可能让你此生的痛苦减轻很多了。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能改变的很有限,认识到自己基因里的样子和自己环境里的限制会让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变得不一样。

看到很多人在坚持不了锻炼身体、管不住自己嘴的时候,因为太高估自己的控制力,觉得“你本来就应该能控制住”而一直陷入后悔、自责中,借由这本书,也希望让大家少一些后悔和自责,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会消耗你更多的意志力,让你更难以有行动力。如果知道自己本来就会一直失控,我们得去关注我们身体的感受和规律,思考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这些关注和思考也会比较能够把我们拉回正轨。

最后,说说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我们如何能避开成瘾的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

之前说到当小白鼠能自己操纵杠杆刺激伏隔核之后,会一直不停的压杠杆,不吃不喝,直到把自己累死。这种刺激带来的是渴望的感觉,越刺激,越渴望,永远不会够。很多人错把这种渴望错当成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由一种叫内啡肽的神经递质引起的。 内啡肽能调整不良情绪、缓解抑郁、降低焦虑、振奋精神,能让人感觉内心宁静,安逸,温暖,亲密,让人充满爱。内啡肽能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还能让人创造力勃发,积极向上,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提高效率。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内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内啡肽能提高学习成绩,加深记忆。

当我们完成了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充实,平静,充满自信,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内啡肽带来的真正的快乐,这也是巅峰体验、心流、专注的境界。

内啡肽这么有用,那么怎样让它多产生一些呢?内啡肽的分泌是吝啬的,除了有挑战性的工作,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也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的产生原理也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快乐都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人类在基因层面决定了我们只对感受的变化敏感,对绝对水平值很容易适应。所以,要获得长期的幸福,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而是持续的进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