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比老齡化更緊迫的人口問題是:男女比例失調,80、90、00光棍大潮來襲!

80後的男女比例是101.1∶100,

90後是109.7∶100,

00後是118.9∶100,他們所面對的婚戀市場完全不同!


01

有這樣一道腦筋急轉彎:人的一生中,在路口見過更多紅燈,還是更多綠燈?

答案是綠燈。因爲人們看到紅燈時會等綠燈,看到綠燈時卻不會再等紅燈,兩種情況加在一起,結果當然是綠燈多。

我們把問題改一下:有1000萬對夫婦準備生育:如果第一胎只生了女孩就可以(不是必須)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生了男孩就不能再生第二胎,兩輪生育之後,嬰兒中男孩多還是女孩多?

答案是基本一樣多。兩題乍看相似,卻有本質不同。紅燈綠燈一定是交替出現,但生男生女卻不是,第一胎生了女孩,第二胎的男女比例仍爲1∶1。

* 男女自然出生比例約爲104∶100,爲了方便我們取約數1∶1。還有多胞胎和不能生育等情況,不影響結論,一併忽略。

不妨算一算,1000萬對夫婦,第一胎生下500萬個男孩和500萬個女孩,生女孩的夫婦都決定生第二胎,則又生下250萬個男孩和250萬個女孩。兩輪加總,男女1∶1。

我們再把問題改一下:有1000萬對夫婦準備生育:無論是第幾胎,此前只生過女孩就可以繼續生,一旦生出第一個男孩就不能再生,多輪生育之後,男孩總數多還是女孩總數多?

答案還是基本一樣多。違背直覺吧?道理其實很簡單:無論前情如何,新生兒的男女比例總是1∶1。

沿着上一道題算下去,250萬對第二胎仍生女孩的夫婦繼續生,第三胎生下125萬個男孩和125萬個女孩;女孩家庭接着生,第四胎又生下62.5萬個男孩和62.5萬個女孩……男女始終一樣多。

理解了這些,讓我們回到現實。第二道題,就是曾在全國多數省區農村推行的“一孩半”政策(只育一女的家庭可以再生一胎)。第三道題,就是仍在全國很多地區默默延續的傳統:生生生生生出男孩爲止。

從數學上講,這兩種做法都不會影響出生人口的性別比,然而現實卻是,中國是全世界新生兒男女比例最懸殊的國家。

很多人擔憂人口老齡化,但老齡化的危害尚不明顯。而性別失衡的苦果,90後已經開始品嚐了。

02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結果,中國大陸男女比例爲104.9∶100。

看起來並不誇張?這主要得益於女性的長壽,70歲及以上人口性別比88.1∶100,拉低了總比例。

如果分年齡段看,情況就很糟糕了。

這是一張1970年—2009年出生人口的性別比例圖。注意,不是他們出生當年的性別比,而是他們在2010年時的性別比。

因爲很多學齡前兒童沒做出生登記,所以新生兒性別比往往有些失真——女嬰的瞞報漏報更多。隨着適齡入學,隱藏人口會慢慢冒出來。到2010年,90後們無論如何也有戶口了,因此“六普”數據更接近當下的情況。

不難看出,整個1990年代,出生人口性別比驟升。1989年生人的男女比例是101.2∶100,而1999年生人的男女比例已經達到117.3∶100——國際警戒線是107∶100。

如果每五年一平均,那麼1990年代前後,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現了明顯的三級跳。

這十年間發生了什麼?

一方面是政策。

獨生子女政策始於1979年,在1980年代逐步貫徹落實,但農村普遍實施困難。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各省陸續頒佈了計劃生育條例,一是加強管理,二是明確例外情況。“一孩半”政策就是這一時期開始在部分省區推行:只生育一個女孩的農業人口夫妻,經批准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

上文已經講過,僅憑這樣的安排,並不會改變新生兒性別比。

但現實卻是另一種景象,根據北大郭志剛教授對“五普”(2000年)數據的分析,計劃生育寬鬆的地區,新生兒性別比相對正常;計劃生育嚴格的地區,新生兒性別比明顯失衡,其中“一孩半”地區尤爲嚴重。

這就說到了另一方面,技術。

1990年代,隨着經濟和醫療水平提升,胎兒性別鑑定和人工流產的情況越來越多見。

當“重男輕女”的思想,撞上獨生子女或“一孩半”的政策,再加入技術的催化,就產生了扭曲現實的力量——“既然只能(再)生一個,那總要想辦法生個男孩”。

根據陳玉宇等學者的估算,1980年代到1990年代,40%—50%的新生兒性別失衡擴大,源自局部超聲檢測技術。

至於“一孩半”的情況,北大曾毅教授通過調研,估算出2005年前後,約有19.1%的一胎女孩夫婦做性別鑑定保生二胎男孩。

* 曾毅教授同時認爲,“一孩半”政策雖然是一項體察百姓實際困難的愛民政策,但隱含的意義是女孩的價值遠比不上男孩, 需要再補生一個,這種“心理暗示導向作用”使得重男輕女觀念更難消除。

國家不管嗎?當然管。2001年頒佈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文規定:嚴禁利用超聲技術和其他技術手段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嚴禁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

但惡習難改。“六普”抽樣調查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出生人口的性別比,越是第二胎第三胎生育,比例越是失衡。

“四普”時,第一孩的出生性別比僅爲104.9,處於自然水平;二孩三孩的出生性別比雖然不正常,但至少不離譜。而到了“五普”“六普”時,二孩三孩的性別比高達150乃至160,觸目驚心。

無數家庭做出了看似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最終釀成20年後全社會的苦果。這苦果,那些自然生育的家庭和孩子,也要一起嘗/償。

整體來看,80後的男女比例是101.1∶100,90後是109.7∶100,00後(可能存在漏報)是118.9∶100。“七普”完成後,我們將見證10後的男女比例,你猜會是多少?

目前21歲—30歲的90後,普遍步入婚戀市場,迎接他們的場面,可和前輩們大不相同。

2007年前後,主流媒體曾廣泛討論“剩女”一詞。如今,我們該聊聊“剩男/光棍/單身漢”了。

03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國法定結婚年齡,男性是22歲,女性是20歲,男比女大兩歲?在歐洲、美洲乃至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男女同歲進入婚齡。

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傳統。

《國語·越語上》記載,越王勾踐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男比女大三歲。

《唐會要·嫁娶》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男比女大兩歲。

可見中國傳統如此。

那傳統又是怎麼來的?

傳統來自這樣一個事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口性別比一貫偏高。

根據人口學者們對明代、清代、民國等時期的研究,即便是太平年月,即便考慮到統計偏差,男多女少的基本格局也是無疑的。

這種格局,導致了“婚姻擠壓(Marriage Squeeze)”現象。適婚男女數量不平衡,自然就要擴大選擇範圍。

明朝成化年間,巡按浙江監察御史劉魁曾上奏:“浙江以東之俗,生女多不育。間有育者,鄉鄰有子未娶者,恐求之不得,輒先用計構求。”(偶爾有養育女孩的人家,婚配名額會被提前爭奪)

萬曆年間,浙江蘭溪縣令莊起元曾上書:“金(華)衢(州)之民無妻者半,甚至嫠(寡婦)既老而少男爭娶,夫未亡而妻先請行。”(半數男性沒有配偶,初婚男性爭娶二婚女性)

同一時期的《吉安府志》記載:“江西俗生女多不舉,而男子或過時無配,輒起訟端。”(單身男性強娶寡居女性,引發官司)

當時的浙江與江西,還有福建、安徽、湖南、廣西等省份,都是溺(女)嬰成風的地區。主要原因是貧窮,養不起,在相對富庶的杭州、嘉興、湖州,溺嬰就很少見。

所以,也許自新中國成立直至1980年代,纔是幾千年歷史上少有的、人口性別比相對平衡的例外時期。當時我們尊重勞動女性的平等權利,提供更多的官方生育扶持,同時努力禁絕溺嬰行爲。

如此直到超聲檢測技術成熟、普及、任由人性驅使,那個幽靈,那個“重男輕女”的幽靈,又找到了還魂的土壤。

而明朝曾出現過的婚姻擠壓現象,如今也在部分地區重現了。

04

90後男女失衡,並不是處處皆然,也分區域。

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進行整理,可以得到這樣一張地圖:

90後人口性別比最失衡的省份,是江西,男女比例達到120.8∶100。也就是說,大約每11個江西的90後中,有6個男生,5個女生。

這導致了幾類婚姻擠壓現象:

其一,江西省的結婚彩禮,是出了名地高。

彩禮高(存量),勉強可以用“傳統”來解釋。但近十年來,江西的彩禮出現了與當地經濟發展速度極不匹配的增長(變量),這就不該由“傳統”來背鍋了。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因果關係是明擺着的——供不應求,所以價格升高。

其二,低學歷女性過早進入婚戀市場。

這一點,城市中的高學歷人羣可能感受不到。但在農村地區,很多女性一旦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選擇不再繼續讀書,就會被迅速推向婚戀市場,迅速成婚(先辦酒席,幾年後補上證件)。

她們走出家鄉的機會較少,不受父母之命的機會也少。

其三,常見“初婚男性娶二婚女性”“剩男”“越南新娘”等現象。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詢問了一些江西朋友。他們的個人感受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城市長大的孩子,就沒有發現身邊的此類現象。但至少有一點,大家的觀感相同:“剩男”多,“剩女”少。

時代真的變了,江西的情況值得全國警醒。

05

這一代、下一代人面臨的性別失衡,還有一個格外棘手之處。

以往出現婚姻擠壓,大齡男性可以娶適齡女性,適齡男性可以娶低齡女性,每一代都向下一代“借人”,從而緩解“擠壓”的問題。

這樣做之所以可行,有一個前提——人口總量在增長。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更多,或者至少差不多,纔有足夠的容納能力。

這個前提,對於90後、00後來說,不存在了。

“六普”數據顯示,中國內地80後約2.19億人;90後約1.88億人;00後(可能存在漏報)約1.47億人。“七普”會告訴我們10後有多少人,可能比00後更少。

性別失衡,遇到了人口收縮,爲之奈何。

90後想向00後“借人”?不夠借啊,更何況00後的性別失衡也很嚴重。

“剩男”問題,至少將困擾兩代人。

經濟學描述失業,有“摩擦性”和“結構性”之分,摩擦性失業是尋找新工作過程中的短期失業,而結構性失業是市場不平衡導致的中長期失業。如今我們也可以說,“剩女”現象多是摩擦性的,而“剩男”現象已是結構性的了。

個體有個體的際遇,總體有總體的現實。婚姻,從微觀來看,我們當然希望是一個個兩情相悅的浪漫故事。但人口數據告訴我們,註定會有很多的將就、勉強甚至求而不得。

對於堅持生男孩的父母,願你們想一想,令郎將來面臨的是何局面。

對於女生,願你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只有眼界開闊了,財務獨立了,纔有婚姻不受家庭干預的底氣。

至於男生,自求多福吧。

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智慧研習院-男性-女性-迷惑性-性別--貧窮-經濟學-富有-富有-脫貧-健康-養生-智慧-飲食-婚姻-戀愛-離婚-離異-幸福-生活-婚姻法-民法典-人口-男女-男女比例

關注智慧研習院,用智慧點亮人生,與智慧的人一同前行!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與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同時也希望您能隨手將文章分享給摯友、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訊,感恩有你的陪伴與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