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相听不厌】

欢迎大家关注!


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坚持听完了片尾曲《平凡之路》。

很喜欢“我曾”这两个字,由它开头,后面跟的都是昔日辉煌,不思量,自难忘。

当年的韩寒年少轻狂,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将他贬为愤青,也有人把他捧成“意见领袖”。倒是他本人,不偏向任何一边,不被任何人所支配。

“代笔门”之后,他认清现实:“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在意一个人的清白。”

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热血青年,在终有一日能面对世界时,却患上了“失语症”。

2010年,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出版。作为书的题目,“和这个世界谈谈”却只在书中出现过一次。

书中的人物丁丁哥哥在说完这句话后,再也没有回来,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时代的必然。

而韩寒身体里热血的那一部分,似乎也和丁丁哥哥一同离去了。从那之后,他没有更新过博客,也不再出版任何一本杂文集或小说。

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2014年。韩寒带来了自己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

二。

尽管韩寒一再说明《后会无期》讲述的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我却依然看到了许多《1988》的影子,刘莺莺这个名字,还有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等。

坦诚地说,这部片子有许多不足,但依旧瑕不掩瑜。

从小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浩汉,送自己的朋友江河,去中国的最西边教书。

一路上,他想见见自己的青梅竹马周沫,之后再和通信18年的笔友刘莺莺见上一面,顺便用这一趟横跨中国的驾驶,来纪念自己即将到来的30岁。

但现实似乎总是能给人当头一棒,当他见到周沫时,两人已无话可谈。而自己与刘莺莺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甚至最后,他连自己唯一的车子也被偷走了。

很多人认为刘莺莺并不喜欢浩汉,长达18年的通信,只是他们共同父亲的意愿。或许之前是,但在父亲死后,通信对于刘莺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任务。

告别时,浩汉为自己之前通信时过于莽撞的言语而道歉,而刘莺莺的回答看似轻描淡写: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告别了刘莺莺的路上,在春风沉醉的景色里,影片中配了一段西游记的《女儿情》。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伦理道德的限制,使浩汉与刘莺莺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大概只有在路上,浩汉才会在心中暗问“女儿美不美”。


三。

江河在这部影片中的形象总让我想起诗人海子,而他的为人也的确极具诗意,例如吃面包抹辣椒酱。

他是个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与浩汉是两个对立面。这两个人物更像是韩寒的两个人格,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极致。

影片的结尾,写书成名的江河,带着当年在路上一见钟情的苏米,重返家乡东极岛。

但我始终看不见浩汉的镜头。车子被偷之后,浩汉与江河打了一架,像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而产生分裂。

有人认为浩汉死了,其实也有可能。不管是广播中关于“四猫换一狗”的隐喻,还是传言的电影剧本中浩汉最终成为了毒枭,盖上现实锅盖的,其实是浩汉自己。

与《1988》相比,同样是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盖上盖子的人,最后被现实俘获。或许正因为看清了现实,才会沉沦其中。

从15岁起,韩寒面对质疑,一路奋战,终于在盖子盖上之前跳了出来。而现在,他已不再纠结于当年的“代笔”事件。

或许正如影片中所说:“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但后来只得到了一个人的明白,那就够了。”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韩寒,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可在某个大笑的瞬间,他是否会想起当年那个年少轻狂,未被岁月磨平棱角的自己?

无论是丁丁哥哥、浩汉,抑或是现实中的青年韩寒,他们的离去,或许是一个时期的结束,见证了一个少年的蜕变。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 End /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相听不厌】

欢迎大家关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