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品讀】跟肖培東老師學教議論文

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般老師(包括名師)上公開課的時候,大都喜歡選擇散文、小說等文體,而極少有老師選擇議論文。因爲議論文不好教,課堂教學很容易就陷入了枯燥乏味的泥淖,很難教出精彩來。肖培東執教的《懷疑與學問》給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打開了另一扇窗。

《懷疑與學問》是新入選部編教材的一篇經典課文。歷史學家顧頡剛根據自己的治學經驗寫下這篇文章,告訴讀者如何讀書、學習。這篇文章不論在思想上,還是結構、語言上都是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典範之作。

先說說我是怎樣教學《懷疑與學問》的:

一、讀課文,思考作者圍繞“懷疑與學問”提出了怎樣的觀點?找到文章的中心論點;

二、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從文中畫出句子。完成課後練習一結構示意圖,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三、讀第六段,思考運用什麼樣的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四、議論文的語言準確、嚴密,最後一段哪些句子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結合課後練習揣摩文章語言。

這節課的教學緊扣議論文的文體特徵,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論證思路、語言都教到了。有什麼問題嗎?看似沒問題啊!今天看了肖培東老師的教學課例,才明白教學的問題所在。


再來看看肖培東老師如何教學這一課的。

肖老師執教的是八年級的學生,八年級的學生還沒有接觸過議論文,該怎樣教他們呢?真替肖老師捏一把冷汗,按照我們上課的那個思路肯定是不行的了。

肖老師自有高妙的辦法。

他先給學生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議論文,就帶領學生進入文本了。

第一個環節:換標題明論點。如果這篇文章的題目不叫《懷疑與學問》,而改用文中的某個短語或某個短句,你會用文中哪個短語或哪個短句?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找到文章中作者的觀點,但肖老師卻不露聲色。學生讀課文後有了答案,共七個標題。肖老師不做點評,只讓學生把標題在樹上標好序號,接着又把問題又拋給了學生:哪幾個標題,你覺得其實是不可以的?哪幾個標題仔細思考還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又要再次進入文本,思考這幾個標題恰當與否,肖老師在引導學生辨析的同時,又一次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最後明確:課文標題是論題,前兩段的那兩句話是作者的觀點,這樣自然引出了論點這個陌生的詞語,課堂的進程順着學生的思路緩緩流淌。肖老師還沒有滿足,繼續追問:作者爲什麼不用這兩個句子做標題?爲什麼用“懷疑與學問”做標題呢?從而啓示學生理解不同的標題有不同的作用。

對比我們的教學:讀課文,找出中心論點。就會發現肖老師教學設計的精巧。通過找短句換標題這個語文活動,學生兩次進出文本,完成了對文章觀點的把握。

第二個環節:改換句子理結構。肖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六個段落中,哪個句子很具體地闡明瞭懷疑對做學問的重大意義?學生找到第六段的第一句話:“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肖老師先讓學生把這個長句換成兩個短句,並讓學生思考這兩句話放在哪一段開頭最好。從而讓學生明白這兩句話就是文章的分論點,然後再填寫課後練習一文章的結構示意圖。這樣,學生就理清楚了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一二段提出中心論點“學則須疑”,第三四五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第六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肖老師繼續發問:能否把第六段放在第三段的前面?把握兩個分論點之間的層進關係。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行於當行,止於當止。

第三個環節:重點探究,學以致用。肖老師問學生:文章第六段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議論文是陌生的文體,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論證方法。一個學生說“舉例子”肖老師趁勢引出這在議論文中叫做舉例論證,引用名言就是講道理,議論文往往擺事實,講道理。

接着結合課後練習進行語言訓練,明確議論文語言的準確與嚴密。

好,一般老師講到這裏就停止了,但是,有時候往前走一步就是"天光雲影共徘徊"了。肖老師又帶領學生繼續往前走,達到了這節課的高潮。

“你能就最後一段提出你的懷疑嗎?寫法上有無百密一疏的地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思維被徹底打開,他們用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再去讀課文,真真讀出了文章不嚴密的地方。“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正是運用這節課的所獲得的知識去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

這個課例,我讀了多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肖老師緊扣議論文的文體特點,老文新教,教學設計新穎,獨特,問題設置具有啓發性,看似簡單淺顯,實則走到語言的深處。可謂四兩撥千斤。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達到了極致,給我們的實用類文本教學指明瞭新的方向。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議論文教學,缺少的是語文活動的設計意識,學生在文字表面徘徊,難以進入文章的內裏,教的太淺。教學設計千篇一律,呆板缺乏創造性,使課堂教學走向枯燥和乏味。

這堂課也給了我這樣一些思考:

1.到達目的的路有多條,不要老想着省力氣,走平坦的大道,那樣可能不錯,但索然無味。美麗的風景往往藏在叢林茂密的幽徑上。

2.語文課就是學習語言和思維,而語言和思維的學習是在閱讀中學習的,不要剝奪學生感悟和發現的權利。

3.靜下心來研讀文本,對文章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沒有自己的思想是上不好語文課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