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己發現

連續複習了兩個周的文言文,每一天每一節基本都是背背背,學生漸漸露出疲態。同一道菜再有營養,天天喫也免不了會膩味,該換換口味了。

下午兩節作文課,進入記敘文專題複習,先複習“概括故事情節”。

我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河南省2015年到2020年記敘文閱讀的第一道題目,幾分鐘後問學生有什麼發現?

學生讀了題幹以後,興奮地說:“第一道題都是概括故事情節類的題目。”“六年考了六次,每年都考。”“每道題目都是4分。”

看,把手放開,你會發現學生超出你的想象,他們也會研究試題了!

我說:“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河南中考記敘文第一道題目都是對故事情節的概括,考查你是否讀懂文章的內容。 這符合我們的認知規律,讀一篇文章,我們要先知道寫的是什麼。我們再來研究一下,這類試題都有哪些問法?”學生再次沉浸到這幾道試題當中,他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補全情節填空。”

“概括文章寫了哪些事?”

“還要求從。。。的角度概括事件。”

“概括。。。與。。。之間的事。”

“還要以。。。爲線索。”

“還要按照時間先後順序。”

......

學生把題目的設置形式總結地也很全面!

我表揚了學生的聰明和善於發現。補充到:“雖然都是考查同學們的概括能力,但是每道題目都有自己的附加要求,要按照要求答題。”

接下來,我們以《滴水之恩》的第一道閱讀題爲例,學習概括情節的方法。這道題目題幹是這樣的: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概括我和他之間的事。(4分)

我問學生:“這道題目給我們提出了幾個要求?”

“兩個!”“三個!”孩子們爭論起來了。

我請兩個代表分別說明,第一個說,“兩個要求,一要按照時間順序,二要是我和他之間的事。”第二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補充:“4分要求我們要寫四件事。”說兩個要求的同學恍然大悟,心服口服。我又給這個細心的同學點了贊。

“那我們就來讀文章吧,看着道題目該如何作答。”

教室裏鴉雀無聲,學生都沉浸在這個感人的愛的故事裏。

兩分鐘後,已經有學生開始動筆答題了。

學生完成後班內交流,一個孩子說“1.那年夏天,我在馬山遇到落魄的他,我給他買水買糕......”

我問:“那年夏天的事,在文章的中間部分,你爲何先概括這件事?”

“因爲這是插敘的去年夏天發生的事,題目要求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

學生不僅梳理了情節,而且明確了文章的寫作順序。效果比我枯燥的講解要好的多的多。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拙劣的教師給學生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給孩子發現的機會,相信他們,讓他們自己在做中學,學習的效果可能比你預想的好。

這也能在學習理論中找到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傳授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建構主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