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独立女性还不够,靠彩礼搞性别对立?

上周《奇葩说》,我是被热搜吸进去的。

“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这道辩题,把“独立女性”和“收彩礼”两个敏感的概念放在一起,仿佛在引导大家说出“你不是独立女性吗,你怎么还能收彩礼呢?”的观点。

仔细想想,彩礼和女权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它也关乎男权,也关乎更个性化的家庭和婚姻选择。把彩礼和女权进行深度的绑定,固然制造了流量,但也容易把真正的问题带进沟里。

今天我们不谈女权,想和你们聊聊现实和敏感的东西。

01.

李佳洁一上场就往黄执中脖子里挂上千纸鹤串,断言“收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可彩礼所带来的冲突,绝非节目中那么简单。

在物质相对丰裕的一线城市,彩礼原先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样的“卖身”色彩挂钩。如今,金额逐渐模糊,转而更看重“给彩礼”这个行为本身。彩礼这个词,遮掉了物化的底子,披上了改善婚后生活的外衣。

可现实是,在那些仍然看重彩礼的地区和家庭,这笔钱就是为了以下情况:补偿女性婚后因为生育短暂丧失劳动能力,补贴未来家务的费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彩礼多数情况下都由女方父母索要,给到女方父母手中。新娘本人拿到彩礼的屈指可数,有时甚至连参与讨论和决定的权利也不曾拥有。

或许有人不在乎这笔钱,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彩礼”,的确能改善婚后的生活。问题的症结不出在女性收了彩礼是否就要被扣上不独立的帽子,而是有多少彩礼,以陋习的名义在双方父母的手中流通。

“收彩礼”这个行为,不存在抽象意义的正确与否,更不是“女性独立”的判断标准。

02.


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在绝大多数地方,彩礼被当作考验男方是否尊重女方的重要因素。除了彩礼,女方家庭也会有嫁妆一说。给不给彩礼,出不出嫁妆,各自给多少,用在哪里,是多数人心中,婚姻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

因此,就有了席瑞的“彩礼是让两个人的小家庭独立”的说法。

但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譬如农村,彩礼依旧保持传统的概念,这笔钱非但不会落进女方手里,更有可能被重男轻女的家庭拿去供养哥哥弟弟念书、娶媳妇。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不要彩礼,往往意味着放弃结婚或是和原生家庭的割裂,需要面临的后果是超乎想象的。

就如同没有人能够轻易干预他人的人生选择,在现实意义上,彩礼这件事,只要双方决定并接受,他人便无权插手。成年人的世界里不仅有对与错,还有选择和承担。

在我们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坚持自己的判断,也包容别人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选择,甚至尊重那些因人而异的举动和“离经背道”的行为。

这种多元比自我更稀缺,也更可贵。

03.


抛开具体的人的差异,空谈女性收彩礼的正确与否,毫无价值且不切实际。

发现了吗?

在这个话题里,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男性的存在。甚至有些人女性会习惯性地拿出陈词滥调:女性就该收彩礼,因为“男性会给自己做家务吗?”“男人能自己生孩子吗?”。这种补偿的说法,看起来是出一口恶气,本身却是对女性的粗暴物化。

性别议题需要不断讨论,社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也依然严重。但讨论问题,一定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像傅首尔说的,所谓男女平等,绝非是将男性踩在脚下的极端女权。

单方面将彩礼的矛盾丢给女性,或是将“不愿意给彩礼”的矛头指向男性,无疑都是在挑起性别争论。

我们都太渴望确定性,以至于当问题出现,不站在哪一方和对面骂战,就显得格格不入。这似乎成了很多性别议题难以回避的局面。

辩题挖了个坑,很多人毅然决然、心甘情愿地跳了进去。

可是这道辩题,最终通向的不应该是斩钉截铁的回复,而是更复杂和不确定的包容性。

婚姻不是单选的是非题,也是双方磨合的漫长之旅。

如果选择丁克,自然可以通过不收彩礼来保持婚后的双方平等。而考虑生育的家庭,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把彩礼作为补偿,可能也没有错。至于彩礼的金额,则由双方商讨,切合实际,最终决定是否要给,数字大小,是否回礼等等。

彩礼和婚姻中的太多东西一样,如人饮水,因人而异。城市家庭几个月就能赚来的10万彩礼,却是农村家庭奋斗大半辈子的积蓄。轻易地以己度人,抹杀这笔彩礼背后的尊重和诚意,苛责男性太霸权女性不独立,多少有点看人挑担不吃力的意思。

就像马东所说,“我们的生活里面,被这些胡搅蛮缠的概念带来了多少本来不需要的困扰”。

《奇葩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不要用义愤去填充问题打开的缺口,更不要用轻率粗暴的结论去煽动对立。

性别议题的前景道阻且长。希望我们在探讨的时候,不急于说服谁,更不奢望给谁戴帽子,让谁闭嘴。

多考虑一点异见,多了解一些超出自己经验的情况,多尊重一些和自己不同的声音和选择。

当非黑即白的世界逐渐融合,真相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