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瀋陽,濃濃年味從哪來?

遊戲天天玩;新衣平時穿;網上時時買;無需盼過年。

老傳統遭遇新現實,人們卻又都在感嘆:

現在的春節年味咋就越來越淡呢?!

讓人長久回味的年似乎永遠留在記憶裏。

一百多年前清代奉天每到春節,就熱鬧得不行不行的。

辦年貨、買新裝、祭祖、除掃、廟會、燈會⋯⋯

滿街滿巷滿登登的人像個歡樂大趴。

                  過年熱鬧來自人


爲什麼一百年前過年滿街都是人?

過去過年是窮人穿新衣喫餃子的日子。

奉天估衣市在外攘門(小西門)內大街上。

估衣鋪不僅賣新衣也賣舊衣,既有綾羅又有紗棉,還有各色皮裘裝具,

有名的衣店如廣生茂、玉慶、德合號都在四平街(中街)上。


四平街上鐘鼓樓間還有“帶子市”。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當時“帶子”是國人的大宗消費。

清代沒鬆緊帶,布襪褲角得用帶系、腰帶得用各種針織帶。

這裏更售賣各種絲絛、辮繩、線穗、轎頂扣帶等。

奉天童家絛鋪最好,是響噹噹的牌子。

當然,鐘樓南大街還有燈市,春節元宵節前數日開市,各樣春燈俱備,元宵節後罷市。

過年了,誰家都重視淮家都要把一年的錢花一花。

京帽鋪的緯帽、線冠均仿京式,祥發號、六合號最著名。

京鞋鋪各種京式彩鞋,以正祥福記和邵靴鋪的貨最搶手。

甚至德盛門金銀庫衚衕菸袋鋪都擠滿了人。

所售烏木杆或風眼竹菸袋杆,保您過年通透,不誤您正月待客。

中街畫棚賣年畫天天跟不要錢似的。

鏡燈鋪:賣玻璃屏鏡、衣帽鏡、奉天人愛去震元號。

映子鋪:各種脂、粉、香皂、肥皂化妝品,以順盛福記爲最。

內治門(小東門)外肉市,內治門內街南魚行擠擠嚷嚷是辦年貨的。

菜行一在德盛門(大南門)外以西,一在內治門外以北,拂曉開市近午菜都光了。

一年輩子不上街,去一看啥都新鮮!

一年輩子不花錢,見啥都要買買買!

                  有錢沒錢都期待


有錢的、沒錢的人都憋着股期待。

過年讓奉天城的臉上掛滿了喜悅。

從小西門到大西門西門臉中段繁華異常。

這兒是“江湖雜巴地”,有大小什字街、南糖櫓把、大茶館、分水嶺等衚衕,

東側幾家估衣鋪,天足坊、金盛興等鞋鋪,是普通人的去所。

西側一排矮房,有回民風味於家館和馬家館,價低解饞。

還有評書清茶館德泰軒,是西門臉最聚人氣之地。

中間則是江湖醫、卜、星、相、匠、工、優、倡八大生意齊聚。

業態太全讓您逛也逛不完,買也買不夠。

每逢過春節這裏的生意都會無比紅火。

算命打卦走街賣藥藝人優伶都能借此時多掙點錢,總能樂呵過年。

江湖雜巴地兒是窮人歡樂的天堂。

南門臉是以古玩鋪小器具作坊爲主的所在。

民間金石書畫對聯名手,都在這裏一展身手尊卑無別。

東北愛喝酒,成泰永的白乾燒酒批發零售,在小南門是老字號。

小北城門以東至城東北角是小攤牀和多家柳巷花街。

小北門以西到城西北角是木行,有隋家染坊、萃豐店、欣來當、德源昌等衚衕。

這個過年的當口,窮人富人都挺樂。

鼓樓西路北百花館酒局酒香襲人,年關一到人擠人。

萬泉河以南的酒席樓清雅寬敝,包間早訂一空。

年底商家請客使用包席多去長髮園,

天后宮前新建的興隆號包辦酒席,成德居的老闆笑面最會掙鈔。

擋也擋不住熱鬧和喜慶,浸透了整個奉天。

                  過年廟會如盛典                     

                                   

年味像是在蜜裏泡過哪兒哪兒都甜。

走親戚串門拎糕點,致美和號的糕點能通行東三省。

果餡鋪各種元宵及點心所用的提漿、棗泥、南式茶食,萬順號貨色最齊。

奉天過大年人多的地方還屬洗澡堂子。

大南門外浴身堂人得排隊,一年到頭總要洗個乾淨迎新。

打扮得漂漂亮亮整整齊齊逛街逛廟會。

喫飽喝足出了小西邊門爲實勝寺也叫皇寺。

正月初七日至十五日連續八天,是皇寺一年最熱鬧的時候。

寺內看“跳躂送鬼”儀式,是藏傳僧人們戴面具表演的迎神賽會。

實勝寺跳躂是奉天打熙朝就有的盛典。

寺僧雜扮諸天神鬼,演吹音樂每次鐃鼓競奏蕭管齊鳴,

寺門開處牛鬼蛇神千態萬狀跳蕩而來。

每屆跳躂之日必於北塔法輪寺接佛,畢事而仍送還。

廟會是國人羣衆性文娛商業集一體的創舉。

每年的正月歡慶之夜商號必“放盒子”,如今天商家放焰火。

此外還可猜燈迷、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扭秧歌、看拉洋片或驢皮影等。

元宵節過三天。最熱鬧的地方數四平街。

早有“四平觀走馬,三日萬巷空”的老話。

“四平燈市”也位列成盛京八景之一。

花燈繁多,有文化講情趣和手工技巧。

人物花燈西施採蓮、老馱少妻、張生跳牆、劉海戲蟾⋯⋯靈比機器。

奇巧花燈走馬燈、萬眼羅、琉璃球、梅里燈、夾紗燈等,怕早已失傳。

真是不過年不知道能工巧匠有多巧,

時鐘燈有時分秒針,旋轉以假亂真,擠得人鞋掉。

年是歡樂的總集合,年是一年開葷日,怎麼不讓孩子又想又盼?

                  孩子女人都盼年


如今日子好了卻年味淡了。

百年前的人日子清苦,可誰家過年不喫頓餃子?

奉城進了臘八家家早早備足年貨。

所有的喜悅所有奢侈都渲染着人們期待的大年。

臘月朔日(15日)起四平街開畫棚叫“出大行”。

街上除城隍廟一處南向,餘皆坐南朝北,前堂四壁懸掛銅板及避火、閤家歡等年畫,

清同治光緒年間,詩人繆潤紱有竹枝詞詠此。

幾家銅板印模糊,猶許丹青仗手摹。
爭上四平街上看,可曾添畫北風圖。

年貨年畫拉開了奉天年的序幕,12月23日小年是年的開始。

這一天辭竈,老話說竈神於是日上天言事。

過小年滿街都是叫賣竈神龕的人,俗呼竈神竈王爲一家主。

除夕日除喫餃子放鞭炮等,奉天還興送財神。

閒人乞錢者往往於除夜沿門喊送財神,

一紙數文錢,大過年的爲討彩頭沒人家會計較。

而大年初一拜年不像現在微信視頻加電話,

俗尚新春之初人人鮮衣華服往來登門拜年。

扣門先遞名貼:上寫官階品級虛銜額外亦多註明。

名貼不止是喫皇糧的官員用,普通人上書姓名也挺講究。

不想見面的家人便婉言主人不在以免尷尬。

如彼此見面則拱手躬身作揖問好。

清代東北春節管正月初五叫“破五”。

“破五”喫餃子算是女人的大日子,過此日女人就可出門了。

初六日鉛華溢街香脂充巷,名叫“出行”。

封建習俗約束女人,有身份的人家女子絕對不出大門,平時街面真的佳麗絕跡。

也難怪文青寫竹枝嘆:還是過年美景美色!

誰家爆竹響連聲,一字門前有送迎。
歡喜春風過破五,六街添唱麗人行。

過去,年這個節日是富人的也是窮人的,是孩子的也是女人的。

奉天春節拉動各商號生意興隆,也讓小商小販小生意紅火。

清代的年節是城市的生機和快樂。

這個快樂和生機同時也屬於普通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