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重要”:正在“殺死”你和你的家庭 被所有人需要 如何處理“我很重要”這件事

公司一位老會計退休了。她平時工作認真負責,處事雷厲風行,很有女強人的範兒。

不過累也是真的。退休以後,大家都覺得她會去享受晚年生活。

可是當我們再一次見她時,她卻一臉疲憊,本來就瘦的身體比以前又瘦了一圈。

一問才知道,雖然她退休了,但卻比以前在公司還要忙!

每天早上她從自己家出發,不遠,十分鐘路程,走到兒子家,給他們做早飯;兒子上班以後,幫他們打掃屋子;如果孫女有培優課程,就和媳婦一起送孫女上課、等孫女下課;每天把兒子家沒洗的衣服拿回自己家洗,洗完晾乾,再給送回來;一日三餐也都爲兒子家做;做完兒子家的飯還要回家給老伴做……

總之,沒日沒夜輪軸轉,如今累到住院了。

我們就問她:你媳婦不上班,兒子和孫女的事兒你還操這麼多心幹嘛?

她說:媳婦做家務不行,洗衣服也洗不乾淨,什麼都一起洗,說也說不聽……我不做,誰做?

我們反駁道:你沒退休的時候,不都是你媳婦做的麼?

她回答:以前我沒時間管,現在退休了,我剛好可以都管起來!

我們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安慰她,要她注意休息,不要太操勞!

總之,在她臉上寫滿了“我在家裏很重要,沒我不行!”

被所有人需要

很多家庭裏都會出現像我這位退休同事一樣的人,在工作(社會)上出類拔萃,是公司(社會上)的人尖,大家都依賴她,聽從她。

在家裏,她也覺得自己被所有人需要。

她在自己身上綁很多條繩子。

就像我這位同事,她就在自己身上綁了四根繩子,一根連在老伴身上,一根連在兒子身上,一根連在媳婦身上,一根連在孫女身上。

然後自己的生活就被這四根繩上的人給束縛住。

她覺得每個人都需要自己,每個人都在拉扯自己。

有些需要是自己覺得,有些需要可能真實存在。

當我們變成這個“很重要,很被需要的人”時,一般會出現以下幾種反應:

慢慢變麻木

就像一個帶2個孩子的媽媽,每天不僅要做家務,還要照顧孩子。當孩子吵着要媽媽陪他們玩時,媽媽很多時候會充耳不聞:你們自己不會玩嗎?媽媽有事情要做。

多次地拒絕和無動於衷,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並不關心自己。

這個時候媽媽用“麻木”的態度來應對“被所有人需要”“我很重要”的壓力。

粗暴的掙脫

還有一種應對“被所有人需要”的方法,那就是粗暴的掙脫。

比如一位工作勞累的父親回家以後,妻子向他抱怨各種開銷,孩子希望和爸爸享受玩耍時光,媽媽又向他吐槽媳婦種種不是……

當自己疲憊不堪,難以應付,但️又因爲“我很重要”“我被需要”而自責時,往往情緒會在一瞬間爆發,彷彿可以將所有要面對的事情都推掉,獲得內心暫時的寧靜。

崩潰

這種就像我的這位同事了。被“我很重要”逼得體力不支,終於累倒。

她的家人紛紛感到自責。

她在那些自責裏又獲得了一點能量。病好以後,應該還會一如既往,因爲“她很重要”,不能輕易倒下。

逃避和謊言

很多在家庭裏擔負很大職責的家長,總是習慣性的給家庭裏的成員許下各種承諾。

即便他知道這樣的承諾不可能兌現,但是隻要能感受到大家在那一刻對他的信任,他就覺得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了。

這也是在“我很重要”觀念下逼出的下下策。

當彼此之間的“信任”被用盡,而自己無法兌現承諾的時,也將徹底失去家人的信賴。

求助

當然,我們還可以求助。

可是求助是件有風險的事情。

如果找到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的介入可以幫你緩解一些家庭負擔;

不然的話,他作爲一個陌生人進入到你的家庭,我擔心你會不會多加一根繩子綁到他的身上。

這種事情極有可能發生。

在“我很重要”的壓力下,你會尋找第三個人去緩解自己的壓力:抽菸、酗酒,甚至第三者。

這統統有可能變成你求助的對象。

如何處理“我很重要”這件事

如果以上應對方式都不妥,那該如何處理呢?

你可能會說,那就對自己說“我不重要”。

對。就是要對自己說“我不重要”。

要真的說服自己,說給自己聽。

如果我們對我的同事說:您在家裏沒有您想的那麼重要,您完全可以不管他們,過自己的生活。

她不會理解。因爲她意識不到。她還沒有被“我很重要”“逼死”。

所以,首先我們得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出了問題,而我的改變能幫助到我自己和我的家庭恢復生機和活力。

其次,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解開綁在別人身上的繩子。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對家庭成員的期待,對整個家庭的期待。

你們無需去改變什麼,要求對方什麼。

單只是說出來,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也許你們的目標一致,只是各自的表現方式不一樣。如果我們不直截了當地溝通和交流,就永遠互相猜測和推斷,總認爲所有人都該知道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很容易造成誤解和家庭隱患。

再有,改變觀念: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獨特的個體,要尊重彼此的特獨性。

沒有一個家庭成員可以跟自己活的時間一樣長,有完全相同的經歷。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寶貴的經驗。

不要做思想固執的人,不要輕易覺得自己就一定對。每個人都有值得交流和分享的寶貴經驗。

大家不妨多交流,多讚賞。

讓每個成員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爲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後,學會換帽子。

我們在家裏往往會分飾多個角色。

你是妻子,媽媽,女兒;

你是丈夫,爸爸,兒子;

你是奶奶,媽媽,妻子;

你是爺爺,爸爸,丈夫……

什麼時候該戴什麼帽子需要迅速切換,別“一帽到底”。

但無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都要記住我們首先應該成爲我自己。

每天要給自己留點空間,這個空間非常珍貴,它就像我們能量的補給站。

只有自己“裝滿了”才能給予別人。

你們覺得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