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耕耘,新華三大學築夢遠航

企業大學,對於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有着強大的推動力。

只是要實現企業大學的進化,那麼需要從預算制的成本中心型,走向銷售導向的利潤中心型,再實現價值中心型的升級,其間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一份匠心耕耘。

這份匠心,凝聚了一種產教融合的專注,一種數字化人才培養機制的嚴謹,一種致力於產業、院校、企業協同發展的積極態度,一種企業大學由來已久的夢想。

現在看來,新華三大學距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了。

 

01

再次迎來“中國最具價值企業大學獎”,他的眼眶溼潤了

 

“中國最具價值企業大學獎”,對於任何一個公司開辦的企業大學而言,都十分重要。該獎項由中國企業教育百強論壇頒發,被業界譽爲企業教育界的奧斯卡獎。

 

不過,對於新華三大學來說,2019年和2020年兩度獲得“中國最具價值企業大學獎”的榮譽稱號,這絕對不是偶然。

作爲新華三大學的築夢者之一,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新華三大學執行校長李濤爲業界提出了四大思考,教育業界稱之爲“企業大學四大問”,對企業辦學帶來了很好的方向性思考。

一是,企業大學如何助力企業實現真正的開放? 

二是,企業大學如何助力企業與外部形成能量和信息交換系統?

三是, 企業大學如何助力企業持續變革,不斷改進,遠離穩態?

四是,企業大學如何助力企業擺脫線性發展的路線,真正實現與從系統中獲得正負反饋,從而實現非線性?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新華三大學執行校長 李濤

 

2020年3月,企業大學的線下培訓受疫情影響嚴重,當月進入新華三大學建立有史以來的發展“冰點”。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新華三大學依託新華三集團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全面轉型到企業大學的線上教學,從課件、老師、軟件硬件設備等多個方面入手,終於在疫情後迎來培訓量暴增,某月實現78個班級培訓交付。

談及疫情期間的新華三大學轉型,新華三大學副校長張濤的眼眶溼潤了。其中面臨諸多的挑戰和困難,加上轉型期間新華三大學的核心員工還面臨居家隔離的情況,最終的成功轉型來得實屬不易。

截止到2020年11月底,新華三大學參與培訓的“人天數”指標比去年增長了55%。新華三大學的整個校企業務,包括簽約的學校數量和開班數量,特別是與教育部聯合認證“1+X”高端培訓合作學校,都比2019年有了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這種飛躍間接體現在收入上,那就是比2019年翻了三倍,實現逆勢成長。

然而,一個企業大學可以在最艱難的疫情期間獲得成功轉型,新華三必然有深入的思考。

萬變不離其宗。企業大學發展的宗旨,就是培養人才。“人對了,什麼都對了。”然而,任何一家企業大學都脫離不了“熵增定律”,假如僅僅堅持培養人才這一個發展方向,企業大學就難免會陷入線性狀態,不可避免的熵增。

 

新華三大學副校長 張濤

 

由此,張濤代表李濤校長在第十六屆中國企業教育百強盛典及2020中國企業教育百強論壇上發言中分析指出,新華三大學從耗散結構的四個方向入手,進行部署和舉措,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方向一,通過產教融合和生態融合,新華三大學助力新華三集團的保持企業開放融合的格局,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領航者。

方向二,通過智庫建設,新華三大學形成智庫輸出機制,來實現與外界進行廣泛的能量和信息交換,其中包括針對學習、培訓、技術、行業、產業等領域的思考與探索。比如出版專著《數字化轉型之路》,翻譯出版《數字化時代企業AI優勢》等,之後衍生開發了許多相應課程。

方向三,通過建設企業管理方法論,新華三大學來推進企業內部的持續改進、變革和創新,遠離穩態實現快速減熵。

方向四,創立並實踐立體式學習體系,新華三大學助力企業實現非線性結構,形成員工成長的多維度、多方向的思路。

這四個方向的工作,是新華三大學做出的熵減嘗試,代表了企業大學可能在耗散結構上做出的佈局。

人們常說:思考的深度決定了發展的高度。新華三對企業大學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新華三大學發展的高度。主動創造開放融合的格局,保持與外界能量與信息交換機制,持續變革與改進,遠離穩態保持非線性。這一系列的舉措,成爲企業熵減的重要支柱。2020年中國企業教育百強論壇授予新華三大學獲得“中國最具價值企業大學獎”,足見其含金量。

 

02

產教深度融合再升級,生態開放共享同道同行

 

新華三大學在2020年逆勢增長,也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分不開。

談及這個方面的情況,新華三大學副校長劉小兵分析指出,企業大學發展很快,源自百行百業的數字化帶來技術、職業能力的培訓需求增長明顯。產業發展需要大量數字化實用人才,從初期培訓到深入培訓,校企合作進一步推動企業大學培訓走向專業化、深入化。 

新華三大學副校長 劉小兵

 

一方面,疫情促使企業數字化加速,新基建爲行業數字化提供創新力量,新華三整體業務在高速增長,促使用戶和合作夥伴提升瞭解學習新華三技術的動力。

另一方面,新華三大學培訓內容包括了技術、應用等領域,覆蓋行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面,涉及頂層設計規劃能力和管理者轉型認知能力。

 

特別是在產教融合方面,新華三大學持續發力,前幾年做校企合作比較多,建了很多網絡學院,這幾年正在發展紫光芯雲學院。 

然而,產教融合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演進過程。

新華三大學依託新華三集團在ICT領域的強勢地位和行業資源,強化企業主體作用,不斷創新數字化人才的培養模式,同時在產教供需雙向實現更好的溝通與交流,形成了ICT產業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發揮企業大學爲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能力,爲企業培養更多數字化創新人才,爲學生職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機會。

在針對研究型、應用型、職業型人才培養上,新華三分別和不同類型定位的院校合作,採取不同的實踐、教學與合作模式。

在面向研究性人才培養方面,新華三與清華大學等合作,面向未來技術的研究合作,構建產業技術的前瞻能力。

在面向開發性人才培養方面,新華三與偏應用型的院校合作,在技術項目創新上引入高校力量的參與。

在面向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方面,新華三與高職院校合作,倡導“授課、學習與動手”一體化的培訓理念,提供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實習機會。

當然,這樣非常有針對性的企業大學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對校企合作形成更好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關係帶來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十分有助於解決企業數字化人才需求與高校畢業生人才供給的矛盾,推動產教融合帶來企業進步和教育產業的升級。

目前,產教融合升級的典範就是新華三與高校共建紫光芯雲產業學院。紫光旗下擁有了紫光國威、紫光展瑞、長江存儲等芯片產業基礎,以及新華三、紫光雲的雲產業基礎,通過教學轉換,形成芯雲學院的創新課程。採用1+1教學模式,行業專家+教育專家的優勢在於,行業專家有實際操作經驗,教育專家有豐富教學經驗,更有助於培養企業需要的數字化實用人才。

最終,新華三大學開展的紫光芯雲產業學院,從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層面上升到科研層面,從針對學生的培訓上升到針對老師的培訓。充分利用學校地方優勢、師資資源,開展服務於產業的培訓和教學工作,並且參與到真實生產環境,對學生和老師都帶來實際的進步和好處。

在就業方面,開發的新課程也與產業人才需求匹配,並與產業企業合作溝通,保持培訓課程與產業需求協同。

由此,新華三大學的發展也已經升級了,不僅要面向數字化未來做好人才培養,同時還將在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形成更好的行業引導和帶動效應。

在產教深度融合再升級的同時,新華三也在持續加強生態融合的開放與共享。

新華三與合作伙伴、用戶形成的生態融合,這是企業開放的關鍵。

說到合作伙伴,包括供應鏈、經銷商、服務代理等,很多企業都僅僅使用業績來說話,經營數字代表一切。與合作伙伴只看業績,是一種非常封閉的思路,就像企業只提供給客戶產品,而不在乎客戶體驗一樣,都是封閉思想的一種體現。

新華三學作爲外向型企業大學,每年要與生態圈中的合作伙伴、用戶展開各種研討會,推出研修班和多種多樣的工作坊,覆蓋人次近10000+。這些形式多樣的溝通與交流,秉承開放、互動、合作共享的機制,互相激發創新理念,促進了整個生態圈的開放,在ICT大系統內形成了局部熵減,帶來的效果也非常顯著。 

 

03

以賽促學促教促就業,十年深化數字化人才培養

 

立足對企業大學的深入思考和產業界的廣泛合作,新華三藉助對內、對外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機制,深化產教融合與生態融合,形成了校企、企企、校校之間的產業協同體系,以數字化人才培養爲目標,契合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構建了以新華三大學爲推手的數字化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也進一步彰顯了新華三大學的匠心與初心,再一次讓產業界感受到新華三深化數字化人才培養的熱情與影響力。

2020年11月14日,第九屆“新華三杯”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預賽盛大舉行。“十不我待,數創未來”,本屆預賽新華三大學與500多個院校展開了合作,在全國設立超過220個預賽賽場,集結了近2.4萬名選手參賽,在去年參賽人數1.6萬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萬名。

本屆大賽依舊分設本科院校組和職業院校組兩個組別,採用電子試卷筆試形式,緊跟技術潮流,考察學員對路由交換、大數據、雲計算、無線、安全、SDN等ICT技術內容的認識。預賽結束後,兩個組別將各選拔出400名優勝選手,進入12月5日在全國各地舉行的決賽,通過實驗競賽的方式,決出數字化技術理論、實踐與創新能力最爲突出的特等獎與一、二、三等獎得主。

12月10日,經過激烈比拼之後,角逐出了決賽的最終勝利者。來自臨沂大學的董曹鵬和來自重慶理工大學的賴生科榮獲本科組特等獎,來自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曹馳和陳思凡榮膺本屆大賽職業組特等獎。

新華三大學副校長劉小兵分析指出,本屆比賽參賽人數再次突破歷年中最高水平,廣泛的參與性和公平公開的競賽精神,引發了業界的熱烈討論。

“新華三杯”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一直採取零門檻,零報名費,屬於公益比賽,任何在校大學生都可以參與。

從2010年至今,新華三杯大賽已成功舉辦至第九屆,累計3200多所院校近6.4萬人參與比賽,大賽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十年間的新華三杯比賽到目前爲止一直零投訴。

其中萬餘名選手脫穎而出,成功就職於新華三集團及其人才聯盟企業。

在此十週年之際,新華三將不忘初衷砥礪前行,進一步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探索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新途徑、新方法,培養兼具理論和實踐水平的專業人才。繼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產教融合,與學校合作積極開展相關專業實踐和技術人才培養。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爲中國信息技術和數字化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助力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新華三杯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堅持“以賽促學、促教、促就業”的發展思路,十年匠心耕耘,持續深化數字化人才培養,在產教融合的創新之路上,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備受業界矚目。

與此同時,新華三將企業大學從內訓向外延展,從員工培訓、合作伙伴、客戶培訓,到社會培訓,到教育培訓,並參與教育專業標準設定,同時豐富智庫建設,從而推動新華三大學成爲一個專業的智庫機構。

新華三大學也從企業後臺走向了面向行業、產業與社會的前臺。一個覆蓋產業界、行業界與教育界,有着廣泛影響力、高水平、專業特色的數字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正在爲大家呈現出來。

新華三大學有一個夢想,通過各方合作努力,協同發展,打造一所“產教融合”的數字化企業大學。

新華三大學從一個企業職能部門的定位變成了經營部門,從企業的成本中心轉變成了利潤中心,進一步實現價值中心的升級,繼續築夢遠航。

(by Aming)

- END-

 ?

 

歡迎文末留言評論!

文章來源:Aming,全球雲觀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都看到這裏了,加個關注吧!

【阿明】:科技評論專欄作者、科技媒體從業22年、新聞評論年產出上百萬字,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上市公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