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3年了,为什么还要考证,还生涯规划师?

早上上班,第一时间晒了刚刚收到的生涯规划师证书,收到了好多点赞。

我得承认,自己有点小虚荣,也有点喜欢别人的点赞,反正是给自己多增添一点小小的仪式感。每一天其实都值得记录,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觉得美好的生活被遗忘,也太可惜了。

有小伙伴让我帮忙规划一下职业。

我的回复是,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工作,但没有说潜台词,那就是,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朋友的这个信息,其中可能有点调侃的意味,但类似的互动其实也赋能的。

最让人伤心的事,我觉得是漠视吧。

有人能关注你,隔一段时间能有朋友圈或者私信互动,其实也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情。

也有小伙伴问我这个有没有钱,就像一建挂证那种,可惜没有。

这只是一种技能,即使是掌握了,但如果没有口碑或者是成功的案例,那没有客户,也是没有钱的。其实,这和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是类似的。

你会做一件事,并不意味着会让你变现。但如果确实有这个市场需求,而且你切实能解决别人的问题,那任何技能都是能让你变现的。就像之前分享一些付费课程的笔记,有收获的伙伴也会打赏或红包感谢的。

钱这东西,真的很直观。

我承认,成年人的世界确实很现实。

如果没有变现,那就会改变很多人的选择。但很多变现,并不是一开始就让你看得到的呀。

我想自己取证的原因,只是想多一种可能,更为明确的目标,可能是帮自己理清前行的道路吧。只不过,很多时候,有个证书,会让自己感觉更系统,更有底气。

第一次看到古典老师的书,好像是2013年。

那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限制性信念的高墙中。

但那本书,仿佛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有了这种觉察,在自己的生活和系列的学习中,我都逐渐明晰了自己所处的这一堵堵的高墙。

随后,我在生活中,尤其是陪伴女儿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这些高墙,并努力将女儿思维认知中的墙体逐渐拆除。

那些限制我自己的信念,也被逐渐地弱化和推倒。

每一次看似不可能,看似毫不费力的体验,都在增强自己的自我信念。

想要融入,最好的方式就是付出。

想要不一样,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给别人提供某一方面的便携。

想要摆脱固有的负面标签,那就持续地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并有时间能思考,后续怎样做才能做得更有成效。

想要获得他人的喜欢,首先是自己喜欢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别人又怎么可能喜欢你的。但如果自己喜欢自己,那就会喜欢自己做得任何事情,沉浸到自己所到的任何地方,也能真正用心地关心自己喜欢的人。

取证只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至于有了证书之后,会不会对生活有所影响,我也说不上来。但我知道这给了自己又多一个选择,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份觉察,多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很赞。

生涯规划里有一系列的工具,当我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或者自己遇上困难后,其实都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有朋友在生活中遇上了类似的问题,

如果他们信任我(知道我的学习方向后),也可以找我聊聊,说不定我也能提供一重视角,帮助更好地认清现状,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可能是难以逾越的,但是人类历史中,类似的问题肯定是有人经历过的。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鼓励你勇敢地迈出一步,甚至有现成的方法就可以着手去做,那又是多么棒的事。

每个人的视野受限于成长的环境和周边的人际,但通过阅读和培训,每个人的视角又会被无限度地放大。用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尝试,也可以不受限地设想各种可能,

其实,这些都是在逐步丰富自己的人生,有的是通过实际行动, 有的是现在意识层面有所觉察,等感知到可行的机会,再践行。

这样想来,人生其实很有趣,每个人都在构筑两个世界,一个是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另一个就是自己基于现实生活设想的,这两个世界会不时地重合,或者分离。

等分离一段时间,他们还可能继续重合。

两个世界如果一直处于重合的状态,那可能意味着在舒适圈里呆了太久,以至于放弃了探索和思考。而有的人则是持续地将两个世界进行分离,然后又通过做一些事,让两个世界暂时短暂地重合。

初级取证完成,其实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后续要经常应用理论工具,过段时间会有实战的课程继续提升。

一开始只能感觉到自己的笨拙,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投入其中,笨拙的体验感会很快过去,随着持续的应用和学习,技能会越来越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持续提升。

学习生涯规划,把自己的生涯梳理清楚,工作做好,生活平衡好,这应该是最好的收获了。

接下来会带来什么?继续努力,保持期待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