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12.21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貢問老師,與朋友相處之道。孔子說:“朋友有不對的地方,咱們有責任給他指出來,給他忠告。但是,要‘善道之’,有方法,有剋制,要給人留面子,讓人容易接受。如果他不接受,趕緊閉嘴,不要自取其辱。”

張居正說:“友所以輔仁者。”好朋友是輔助你仁德進步的,所謂良師益友。朋友的批評,要接受,要珍惜,也要鼓勵對方能繼續無顧忌地批評我。但是,我批評對方的時候,則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一顆相愛之心,心平氣和,婉言開導,不要徑直取忤,別人覺得你在限制他、干涉他、改造他。那他不接受、有牴觸,你就要趕緊停下來。畢竟,每個人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你也沒有那麼多責任,繼續喋喋不休,適得其反,自取其辱。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點半了,我們要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的內容。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昨天第二十章說道: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這一章是很長的一個對話,寫的是樊遲向孔子問仁和問知,孔子給他回答以後,他一直覺得不夠清晰,但又不好意思再問,就去問他的師兄子夏。子夏給他舉了兩個例子,樊遲算是真正明白了。

樊遲第一個是問了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說,仁者愛人。

就是說仁其實就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充滿了愛,這是基本原則,也是儒家的處世哲學。

那樊遲再問智的時候,什麼是智慧呢?孔子告訴他說是知人。我們常說的一個成語叫知人善任,就是我們要有識人之明。孔子看他依然有點懵懂,就進一步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也就是說選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重用他,就會使下面的人都向他學習,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擴展自己的才能,反之則不然。

孔子這麼解釋了,樊遲依然覺得有點懵,又不好意思再問,就直接去問子夏,子夏告訴他說:老師說的太好了!太有價值和意義了。

他講了兩個故事,或者說舉了兩個例子。因爲子夏本身精於文獻,是一個學霸,對古代的歷史啊、人文啊、文化啊都非常有講研究。

他說舜的時候,由於重用了皋陶,天下大治。不仁者遠矣,就是些心思不正的,就遠遠的走開了,因爲道不同,不相爲謀。而且皋陶上臺也不會重用他們。

又舉了一個例子,商朝開國的時候,宰相叫伊尹。這個人出身是個廚師,但是得到商湯的賞識以後,也是做出了非常偉大的功績,可比後世的周朝的姜子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

這都是由於領導有識人之明,才達成的好效果。反之,如果用人不明,那麼就壞事了。

通過這一章我相信大家也都有所收穫。所謂的智慧就是要有識人之明,那如何識人呢,當然是有原則的,這裏沒細講,我們有機會再好好的說說識人的原則。

今天我們學的這一章是子貢向老師請教如何交友,也就是交友之道。

孔子也給他說了如何交友的原則和度,就你應該做什麼,然後做到什麼程度,可以說這也是我們儒家交友的指導思想,我們認真學習的話肯定會受益頗深。

先來看原文。

❤️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咱還是先來說一下子貢這個人,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他是孔門高足,是十哲之一,是把孔子推上神壇的重要的弟子。孔子死後,他活着那時候,包括魯國的三桓,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其他人都甚至於覺得子貢要強於孔子,是一個相當了不得的人物。

而且他既是儒商的鼻祖,又是軍事家,還是外交家,擅長外交,甚至比蘇秦和張儀都不遑多讓。

這個人善於思考,善於提問,相當的不得了。他在論語裏出現的次數也非常多,給我們做的貢獻也非常大。

他向老師提問交友之道,如何與朋友相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到底怎麼處呢?

孔子就回答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就是與朋友相處之道。你認爲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有責任去給他指出來,給他忠告。這是責任,這也是義務。

你作爲朋友,人家有錯了,可能會釀成大禍,可能會造成損失,可能會怎麼樣,你連說都不說,漠然置之不管,這不是朋友。凡事只考慮自己,這不是朋友!是朋友就應該去給他忠告,告訴他你自己的想法。

我認爲這個事怎麼做比較好,能夠讓對方回頭,能夠讓對方停止,能夠讓對方不至於去犯什麼錯。

但是要注意什麼呢?要善導之,這個道通導,是引導,就是有方法、有技巧、有剋制,要給人留面子,讓人容易接受。

這一點很重要啊!往往我們會覺得我就是爲你好,因此就直言不諱,也不管身邊有沒有人,也不管別人的心理感受如何,直接就告訴他你這樣做不對,應該如何如何,結果很容易招致對方的反感。

反而你說的再好的忠告和建議,他都聽不進去,甚至會更加固執地去按他自己說的那個走。

因爲在那個時候,思想轉不過來彎兒的時候,他考慮不清楚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的時候,更容易按照他既定的想法去做,雖然這樣做可能並不妥。

其實這樣的經歷我想大家都有過。我們看到朋友,和他關係不錯,當對方和我們聊什麼事的時候,或者說我們看到對方做的不對的時候,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去想幫幫他,爲他好,但是往往方式不對、方法不對。

結果適得其反。自己很委屈,對方不領情,等到後來真出事了,你再怪他,他既不好意思,心裏也很委屈。

爲什麼你當時說的時候,我覺得那麼彆扭,就是發自內心的牴觸呢?這是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的。

這個事它不單是用在朋友上,大家想一想,這個夫妻相處之道其實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過於直接,去想幫助對方,結果發現,對方根本就不接受,反而關係鬧得越來越僵,都各行其是。

你認爲他是錯的,他還認爲你是錯的呢,更是說不清楚。

有一種說法,說婚姻是一個人的事情。因爲如果說我們認爲是兩個人的事情,那麼就會互相推諉,我最多也只能做百分之五十,那百分之五十是你做的。

如果我們換一個思維,這個事別人如何是別人的事情,哪怕是你的道理,是你的對象,你都要記住我是主要因素,我是一切的根源,凡是從自己身上着想。

多去思考,要盡責,但是不要過分。

好,接下來也很重要,不可則止,勿辱也!

也非常非常的重要,這就是度的把握。我們往往會因爲與對方關係好,與對方關係親密,就覺得自己是對的,就覺得對方這樣很危險,我們會用各種方法去勸導,但是你會往往發現對方並不願意聽,或者那一刻他就是不聽。

如果我們喋喋不休,非要去讓他改正不可,事實上會怎麼樣呢?

事實會完全相反,你越讓他改,越說他這樣不對,他越會這樣做,而且他還會對你飽含怨恨。

被對方怨恨的結果是什麼呀?那就是自取其辱。

我們常常用一句話來形容,叫好心被人當了驢肝肺了。這怨朋友嗎,也不是,這也說明我們沒有把握度,所謂的度就是這個分寸。

我們常常看到兩個人吵架或者兩人打架,你會發現,你越是勸他、拉他,他們吵得越兇,打得越厲害。

但你不動他反而一會就消停了。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會吧?其實也是這個情況。

在這裏我們再延伸講一下,就是儒家對於朋友的關係是非常重視的,列爲五倫之一,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種人倫關係。

那這五種人際關係怎麼來定義呢?儒家都分別用了一個字以概括和說明。君臣之間用忠,其實就是臣要忠於君;父子之間用孝,也就是子要孝於父,當然這個父包括父母,就是長輩;悌指的是兄弟,兄弟之間要悌,友愛,敬。夫婦之間,有一個字是忍,心字頭上一把刀啊!就是我們和對方相處,剛開始的甜蜜期,怎麼看對方都好,慢慢處着處着就會發現有矛盾了,有矛盾怎麼辦呢?你要忍啊,要有適應啊,這是很正常的,慢慢的去整合,最後才能夠相濡以沫。

朋友之間用一個字就是善。朋友之間是始終是要善意的。我們這兩天學梁寧增長思維也專門提到過,朋友,合夥人,創業者,你有困難了,你都不好意思去跟你的朋友說,或者說你和你的朋友你說了以後他都不幫你,那還叫什麼朋友啊?

朋友是幹什麼的?就是要互相幫助的呀,對不對?就像我們今天講的,要忠告他,要善導之。但同時要有分寸的把握,不要過分。

當你過分了就是生硬的說:你錯了,我是對的,我爲了你好,你必須如何如何,一定要怎樣怎樣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干涉了對方的生活,你的手伸得太遠了,你的分寸沒有了,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自取其辱。

我們看一看張居正是怎麼來解釋的。學習進步,跟着師傅的時候靠師傅。那師傅不在靠什麼呢?

一個是我們日常的讀書,讀書能夠增長智慧,因爲前人的東西都在裏面。讀好書那你會跨時空與哲人對話,能夠通過別人的故事體悟自己的人生,讓自己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另外一個就是交友。張居正說:友所以輔仁者,就是說好朋友是輔助你人得進步的,因此稱爲良師益友。朋友的批評要接受、要珍惜,也要鼓勵對方能夠繼續豪無顧忌地批評我。

我要是作爲被批評者的話,我就應該敞開胸懷,感受到他的善意。要接受、要珍惜、要反省、要改正,這是我作爲被批評者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戰友也是如此,當有人去真正的這樣對待你的時候,你一定要珍惜,哪怕他說的方法不對,他可能有點過,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對你給予了忠告!但是換位的話,對方做錯事需要你去幫助他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自己不想被別人這樣關心、這樣指責,那你就不要用這種方法在別人身上,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比如說,不在大庭廣衆之下說對方的不對,而是專門找一個地方、,專門找一個時間,讓他冷靜的時間,好好的創造一種氛圍。

比如說在茶樓,在家裏,喝個茶、聊聊天兒,讓他平復平復心境,情緒穩定下來,再去婉言開導。

可以開始先講一講歷史上的故事,說說別人家的事,轉移注意力,讓他自己去開悟。

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在限制他、干涉他、改造他,那樣他不接受、有牴觸很正常啊!

一旦發現這種問題趕緊停下來,好,我也不說了,你是成年人啊,該怎麼做你自己有數,你自己思考思考,三思而後行,如果喋喋不休就會自取其辱。

比方說,我們這些戰友,那我當然希望我們來了都好好的學論語,因爲論語對我們太有幫助了呀。

當時我也給大家說過無數次論語的好處是很多的,戰友們剛開始來的時候,也是非常願意學習。

不單是論語,比如說我們的演講,其實不就是張口嗎?你天天張口講,你還怕沒有話講嗎?

我們天天學梁寧增長思維,你不覺得自覺就用上了嗎?我會勸告大家,但是我不可能天天去追着你,你必須做,你不做如何如何。

沒有必要,因爲你是成人,你應該知道到底該不該做,到底怎麼做。

我們大部分人的毛病都是常常相反,批評朋友的時候是義正詞嚴、口無遮攔。朋友批評自己的時候,往往稍微直接一點,就排斥、就抗辯,要求別人的時候覺得你就應該如何如何,然後要求自己的時候完全不同。

這就要求我們要知行合一,懂得這個道理,就要好好的按照這個道理來做。

批評別人,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接受批評,接受忠告,不要在意對方方式方法,聽他說什麼,而不是聽他怎麼說,這是做人非常重要的道理。

好啦,還剩一點時間,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想故事更能夠讓大家印象深刻。

兩個半聖人中的半個聖人曾國藩,他是毛主席和蔣介石都非常推崇的人物,說近代吾獨服曾文正。

他底下有一個幕友,叫王湘綺,也就是王闓運,是湖南的才子。曾國藩也是湖南人。這個人是近代有名的大儒,曾經寫過很多書,其中有一個叫《湘軍志》。湖南的湘軍,記述湘軍的功過得失的,非常出名。

對於曾國藩頗有褒貶之處。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戰,開始露敗相的時候,王湘綺就想請假回家。曾國藩知道他讀書人膽小,如果這仗敗下來就不得了,所以也想讓他回去,但是很忙,沒有立即批覆這個公文。

有一天晚上,曾國藩因爲有事去找他,就看見他正在書房裏專心看書,就站在後面,沒有打擾他,差不多半是時辰,王湘綺還不知道曾國藩來了,曾國藩又悄悄的退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曾國藩就送了很多錢,誠懇的安慰一番,讓王湘綺立刻回家。

有人就問曾國藩了,爲什麼突然決定讓王湘綺回去啊?

曾國藩說:王先生去意已決,無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強,尤其是打仗的時候,勝敗自己都沒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別人呢?

那有的人就問了,說曾國藩,你怎麼知道他去意已決了呢?曾國藩就說了,那天晚上去王湘綺那裏,他正在看書,並不知道曾國藩來了。但是曾國藩看到的是,這半個小時他看起來是在看書,其實書根本就沒動過,可見他不是在看書,他在想心事,就是說心思已經不在這裏了,心已不在,人還在,還有什麼意思呢!那乾脆讓他回去會更好。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呀?就是即便是長官對下屬,作爲朋友,我們都要尊重對方,都要恰到好處。

如果過分了,那麼朋友就會變成冤家,所以說交一個朋友是很難的。孔子說:交朋友要適可而止,這是智慧,不是滑頭。

說你看你點到爲止,對方一下沒有醒悟,後來出了事不是他要承擔責任嗎?不是的!這是度的把握,這是非常高明的交友藝術,這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取其辱,非常重要!

好了,時間也到了,今天這一章就解讀到這裏了,那明天還是繼續學習,這一章依然是交友。

誰說的?曾子說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具體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在相聚在這裏,一起共同學習和探討。

我們明天早上六點半繼續相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