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仁波切澳洲演講實錄

​三年前,有幸在悉尼聽到了藏傳高僧十五世熱騰仁波切的公益演講。更幸運的是,在現場提問環節,得到了提問的機會,解惑了一直以來心中的疑問。聽說他之前每年都會來澳洲一次,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見​他。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第十五世熱騰仁波切:

江才普俊,出生於青海玉樹,14歲時被六世熱振仁波切認證爲十四世熱騰仁波切的轉世靈童,成爲第十五世熱騰仁波切,後又被十一世班禪認定。在西藏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依止著名格西昂旺達扎仁波切、甘珠爾秋吉活佛、以及夏日東仁波切,系統學習格魯派顯密教授。現爲曲麻萊縣巴幹寺活佛、色拉寺哈日東康村活佛。

夏日東仁波切曾親切地預言:“他將會成爲漢藏的大譯師,有如神變鑰匙,開啓漢藏佛門的鎖道。”

熱騰仁波切於2001年遵照師長的安排到漢地學習漢語和英文,先後就讀於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中國佛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北大哲學系。並常年奔波於漢藏兩地以及世界許多國家弘法教學。

他百忙之中筆耕不輟,一篇篇優美詩意的隨筆,將內心對佛法智慧的詮釋分享予世人,2017年和2018年,先後出版隨筆集《紅塵一念》和《紅塵易醒》。

熱騰仁波切持續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先後成立了熱騰藏醫院、熱騰敬老院、熱騰福利院、小學、社區文化中心等等慈善機構,將佛教的理念與智慧善巧地應用於當下的生活,爲他人指引生命的道路。

2014年熱騰仁波切將殊勝的格魯法脈傳承帶到墨爾本,成立了“墨爾本熱騰佛舍”與“熱騰世界和平協會”等機構。目前熱騰佛舍在墨爾本有數個共修的道場,每週都有民衆在固定時間學習熱騰仁波切的精彩智慧。

我已經用心把這次演講的內容都整理出來,與有緣人共享。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受益。

以下爲熱騰仁波切2007年悉尼演講內容​整理:

物質不能帶來幸福,要餵養我們的精神:

所以,當我們去內觀我們這顆心的時候,佛教認爲,光是去執念外在的事物,是達不到內心的幸福的。我們現在享受非常好的物質生活,但抑鬱症患者比以前多了許多。我們出現了什麼問題?從物質來講,我們現在過得如此富裕,可是我們只用糧食喂長了我們這個軀體,並沒有糧食去餵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是空虛的。

那如何能讓我們的心愉悅起來,身體是不算數的。

所以佛教用它的科學性來證明,身體依賴的東西,和心依賴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身體需要的東西,完全可以用物質來平衡和滿足,但是心靈需要的東西,你用物質填補不了。因爲,從因果各類的角度來講,身體和心靈是不一樣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是血肉之軀,它是地水風火空五種物質組成的,所以當它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去依賴藥物、鍛鍊、養生之道,達到身體的平衡。可是心靈呢?當我們寂寞的時候,我們用三百輛車,能打破我們的寂寞嗎?當我們特別悲傷的時候,我們抱着像自己一樣大的鑽石,抱着它哭,它能撫慰你的心靈嗎?都不能。所以說,心靈的痛苦,是物質治癒不了的。

淨土在哪裏。佛教講的輪迴不是指生到哪個國家,真正的輪迴是自己的心裏,它囚禁了你,真正囚禁你的,是你的煩惱心,沒有煩惱心的人在哪裏都會開心。就像藏傳佛教噶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尊者那樣,他在山洞裏邊,他很開心,但是他一無所有。一個一無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快樂,我們爲什麼不能快樂呢?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呢?是我們家人的問題嗎?

找到自己的內心:

浮在海面的幾乎都是垃圾,真正的寶藏在深海底下。我們現在腦子裏的念頭就如同浮在海面的垃圾一樣。我們若想找到自己的心,就需要關閉所有的感官世界,這就是佛教裏面的冥想。我們的精力有限,但我們的心很活躍,我們眼睛要看好看的,耳朵要聽好聽的,要喫好喫的。所以我們的心力就很散。把散的東西專注起來,專注起來的東西是最有力量的,有力量的時候,你才能找到你的那顆心在哪。所以,如果要找到自己的心,要先關閉感官世界的東西,不被感官的世界帶走,沉寂下來,寂靜下來,這時候,在靜的狀態當中,你才能真正發現,動的東西是什麼。


佛教是不是唯物唯心有神無神論者

很多人都在講:佛陀到底在想什麼?六年在菩提樹下打坐,他沒有開法會,他也沒有去放生,他也沒有天天念阿彌陀佛,也沒有天天念六字真言,佛陀在菩提樹下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如此愛我的家人,我能給他們呈現什麼東西?最寶貴的東西。

他被動的被選擇成爲一個太子,我們如何被動的被選擇成爲一個男人或女人,或者中國人或者外國人,這些是誰安排的?從佛教的科學性來講,只要發生,它一定有因果的。而此刻,我們都發生了,我們都坐在這裏,那我們去想:我們的生命,是誰選擇了我們?父母給了我們身體,但是我們的意識是誰給的?

所以佛教認爲,所有事物存在的方式,不一定以物質的存在方式而存在。佛教認爲,還有一種存在方式是非物質的,比如說抽象的東西。所以,佛教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不是有神論者,也不是無神論者。但都沾邊兒。

如果你說佛教是唯物論者,他會跟你講:所有東西的存在方式並不是以物質方式而存在,如同記憶,如同你現在感受到的快樂,如同2017年。大家都知道有個2017年,但是大家去找2017年在哪裏的時候,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找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它以抽象的概念而存在。佛教認爲,所有世界的這些形成,分爲有爲法和無爲法。所以在《金剛經》裏你總能聽到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說,所有我們能看得見的這些東西,不僅僅是物質。所以在佛教的世界觀裏面,有爲法裏邊就有:色法、心法、心不相應行法。色法就是物質世界。心法就是精神世界意識世界。心不相應行法就是說非物質非精神存在的東西,比如說:時間這個抽象的東西,比如說:你和我這個概念。所謂的我,你見過我,你說你認識我。你認識了我什麼?你們只認識了我的長相,你們認識我的過去嗎?你們認識我的內心嗎?但是,爲什麼只是看到了面相,就認爲是認識我了呢?認識得多麼的膚淺。所以佛陀認爲,眼睛認識到的東西,只會認識它的形狀、顏色,並不能認識到心裏。

如果你說佛教是唯心論者,不。我們稱之爲:色法存在。它是地水火風空五個物質形成整個地球的東西,所有物質都源於這五個元素而組合,包括我們的軀體,我們流動的血液是水的成分,我們的骨骼是土的成分。。。所以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組成了我們的軀體,但這些東西並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人,他還需要他的精神世界。

佛教說,我們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我們只是在分析物質的時候,發現有些東西,非物質而存在。我們分析心靈的時候,發現有物質的存在。一個完整的人是由物質和心靈的組成,但是你既不能說他是物質,也不能說他是心法。

你說佛教是無神論者吧,他會跟你說:因爲每個人有業的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出身。所以你跟西藏人講有外星人啊,他不會感覺到驚訝,因爲他說我們這個地球只是南佔木州,他認可外星人的存在,他認可外星生命的存在。他說這個我幾百年前都知道了。但是,你要是告訴他你是有神論者,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或者一切都是佛陀創造的,西藏人不相信這一點,他說:因緣所生法。所有的形成,是按照它的規律而形成的。


佛教講的是規律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然的規律,就像四季的交替一樣。就像現在南半球的夏天,而北半球是冬天一樣。佛陀從來沒有說他創造過什麼東西,他只說他是一個覺悟者。他能覺悟,也就意味着我們也能覺悟。因爲他找到了規律,他找到因果規律,他找到了無常的規律,他找到了空性的規律。所以他說,即使你是一個凡夫俗子,只要我掌握了規律,你就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許多人講,佛教是至善至美的,讓人善良的。不一定的,佛教也可以教你壞的,他告訴你,你想下地獄嗎?幹這些這些,可以下地獄。因爲,你注入什麼樣的元素,就會變成什麼樣。就像大氣層當中,如果有水分,就會下雨,這是一個規律。佛教講的永遠都是規律,他沒有說你要成爲一個善良的人,他說:如果你要成爲善良的人,你這樣去做。如果你想成爲一個智慧的人,你這樣去做。如果你想做一個愚昧的人,你就千萬不要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你永遠就像一個井底之蛙一樣看世界,永遠不會從自己的夢裏邊醒過來。

所以,佛教既不是有神論者,也不是無神論者,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

佛教到底講什麼,其實就是教你怎麼擦窗戶的事情。一扇窗戶其實就是自己的一顆心,透過這個窗戶,你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扭曲的,還是怎麼樣的,取決於這扇窗戶。你的心是骯髒的,你看外面的世界一定是骯髒的。修行是什麼,是先擦自己家的窗戶,不要說自己家的窗戶還沒擦好,就不斷的去擦別人家的窗戶,那是多管閒事。所以佛陀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爲之佛法。會懂得擦窗戶的人,是懂得修行的人。把擦窗戶的原理告訴別人,這是最好的營銷學。讓大家一起去擦窗戶,這是推銷學。如何讓大家一起去擦窗戶,這是管理學。擦窗戶的原理是邏輯學。如何去擦這個窗戶是心理學。所以在佛教裏面,所有的學科都有。窗戶的材質是什麼?窗戶真的能擦嗎?是因明學。由因明邏輯推理,它是可以擦亮的。誰擦過?釋迦牟尼擦過,他擦了以後怎麼樣?他擦過以後,看誰都是幸福的,看誰都是快樂的,因爲他可以看到人的佛性,也就是人的種子。所以佛教並不是我們認爲的就是打個坐、念個經、化個緣。沒有那麼容易。佛教既有宗教的意義,但佛法不等於佛教,它不等於宗教。我們一說佛教的時候,好像歸在三大宗教裏邊,好像它是宗教的一個體系。不是這樣的。佛教,既有宗教的意義,但是它還有心理學的成分,邏輯學的成分,它還有藝術性的東西。


學佛的誤區

佛菩薩不是萬能的,佛菩薩只是發現了規律,告訴我們你應該怎麼去做,做不做是你的事。你想做,我告訴你怎麼做。不想做,我壓根連打擾你的心都沒有,你不用自作多情,我也不會一廂情願,我們只是一個個人,你想學佛,我告訴你怎麼學,你不想學佛,可以,你想幹什麼,你就去幹去。

很多人都說我皈依了某個寺廟,我皈依了某個師傅,這都不是佛教真正要表達的東西。佛教真正要表達的是,皈依,應該皈依你自己。佛陀講: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護主。只有你自己能救你自己,佛菩薩不能,佛菩薩在佛經裏面不是萬能的。佛菩薩要是萬能的早就把我們救走了。

至於每天念多少經多少咒,我也不知道。我做的功課還沒有許多居士多。現在很多居士們唸的咒,跟去醫院掛號是一樣的,財政出現困難了念財寶天王的經,頭痛了念藥師佛的經,牙疼了我就不知道要念什麼經了。我從來不會這樣,我餓的時候一定不會去唸財寶天王的心咒,我會去化緣,它才能解決我的苦。所以我一直認爲,什麼樣的因才能結什麼樣的果。有些人說,病了就別去醫院了,這是業障病,念阿彌陀佛就行。如果病了就是業障病,不用去醫院的話。那我們行醫就不有任何功德,因爲這都不是你乾的事,是阿彌陀佛乾的事。身體的病需要依賴藥物,心裏的病靠藥物是解決不了的。

對佛教的誤區:

佛教沒有說世界各地的人都去信佛,佛陀只講:'佛渡有緣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渴望成爲一個佛教徒,我就不遺餘力地告訴你它是什麼,如果你沒有這個意願,我壓根不會去打擾你。這是真正的佛教。他不會跑到大街上去拉人,說你信佛吧。即使現在有的佛教徒在這樣做,但那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認爲,只要利益到你就是好的東西,就算它是基督教,只要它在利益着你,它就是好的,因爲它是適合你的東西,適合你的東西就是最好的東西。我們何苦非要通過佛教來幫助到你,才認爲它是好的呢?如果這樣,我們執着的是方法,而不是結果。而佛陀的目的只有一個:你快樂就好,不管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是通過古蘭經也好,是通過聖經也好,還是通過道德經也好,他不管這些,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快樂,只要你慢慢明白我們心裏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佛陀是開心的。

從佛教的哲學觀念裏面來講,他無法認可一個造物主的出生,不是因爲有了佛教才否定造物主,而是他去邏輯推理的時候他沒有辦法推理。所以我跟我的神父朋友們開玩笑的時候,我會講:


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修行人

成爲一個佛教徒,不是那麼容易的。真正的修行人,你要有勇氣去面對真正的事實,事實會告訴你,輪迴就是不圓滿的東西。在你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會離開你,當你到一定年齡的時候,你要離開所有的人,這就是事實。他會告訴你生老病死就是現實,他會告訴你走到最高的時候就一定會有最低的時候。沒有低,你怎麼能走到最高呢?

真正的修行人,看到這些說明書的時候,就會真的懂得去怎麼玩這人生。真正的佛教徒開始玩了,他很盡興的,玩得非常盡興。他很認真,但他從來不執着,包括對家庭。就像一個小朋友去玩遊戲一樣,他非常認真,但不能執着,一旦執着,會被遊戲玩掉的。

真正的佛教徒就是來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就是一個生活的藝術家。因爲他把自己的心已經構造成一個最完美的藝術品。就像觀世音菩薩,他的每一個語言都是柔軟的,他的每一個肢體動作都能感動人家,因爲他的心裏是一個極度的藝術品。所以要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不是說你念幾句咒語啊,打個坐啊。那些證明不了什麼。而是你內心的心境,如何面對事情,才能說明你是不是修行人。

藏傳佛教噶當派創立者仲郭巴大師,有一天看到一個弟子正在繞塔,仲敦巴大師對弟子說:“繞塔不錯,但你不像真正的修行。”弟子一聽趕緊換了另一種修行方式,開始誦經。大師見到了又說:“誦經也不錯,但你不像真正的修行。”弟子只好放下經典,又開始打坐。大師又說到:“禪修也不錯,但你不像真正的修行。”無奈之下弟子只好問:“上師,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大師說:“去掉對於今世的執念和貪念就是修行。”所有修行人的標準是爲了來世,而去除今世的執着心。因爲當你覺得這一生很短暫的時候,你纔會珍惜這一生所有的東西,而我們所有的計較和煩惱,都源自於我們認爲這一生非常遠。爲什麼回到家就可以和家裏人吵呢,因爲你覺得可以吵一輩子,一輩子是很漫長的。可是我們每次說再見的時候,再見的不一定是這個人。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非常極致的藝術品,原因是,他想通過這個利益別人。而我們想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要有一個不錯的友誼,想要有這些東西,你是什麼決定了一切,你的品味是什麼。很多人不學佛是因爲說佛教有太多的清規戒律,佛教的清規戒律非常的簡單,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如果你這些都在幹,別說學佛了,做人都有問題。

天天殺生的話,不尊重生命,佛陀說:你想下地獄你不想長壽的話,趕緊趕緊你不要尊重生命。因爲你不懂得尊重生命,生命怎麼尊重你?這是一個原理,就好比,你不懂得尊重他人,他人爲什麼要尊重你?你的生命要長壽,你的生命要無難無災的話,不是說唸經燒香就能達到的,而是你有沒有懂得尊重生命,你有沒有尊重別的生命,生命才允許尊重你。所以佛陀講,不要殺生。殺不殺生,不是把它歸到道德水平上,他沒有這樣講,而是說,你想要什麼樣的生命,取決於你要不要殺生。同樣,你想你的財產不被別人侵犯的話,請你不要去侵犯別人的財產。它只是告訴你一個邏輯學。

佛陀的所有的教義,只是告訴我們,如何能在自己的未來遇到一個圓滿的自己。

做修行人的敵人,是要有大資格的。敵人多,一定是自己的問題。先把這顆心的門關一關,問一問是誰,再讓他進來。也就是說,任何念頭打擾你的時候,不要都認爲那是自己的,先問問這個念頭是誰的,問清楚了再開門,讓他進來。如果什麼人都進來了,偷走東西也是正常的,因爲那是小偷,那是他的職業,你不能怪他。所以,你不想被騙,也不想被別人偷了你的快樂,不想讓人打擾你的話,先把心的門,防守好。防護好你的心,在佛教裏稱之爲正知正念的東西。提升你的正知正念。你不讓別人打擾你,是爲了你更好的不去打擾別人。所以佛教裏面講:不打擾別人,這就是戒。不被別人打擾,這就是定。如何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去幫助他人,這就是慧。佛教講的無非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佛陀講了經律論三藏。這是詮釋戒定慧三學。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你都可以用他的智慧。

佛教的目的不是隻是心理平靜就可以了,而是利用平靜的這顆心,再去分析問題、抉擇問題。因爲我們會發現,從小到大,我們就是在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現問題、解決問題。


安住當下

真正的佛教徒要明白:諸行無常。真正的修行人是去珍惜每一個當下。因爲當下是最美的,當下是沒有煩惱的,有煩惱是因爲我們安住不了當下,我們總是要想點過去、想點以後,當下沒有煩惱,我們偏要去找煩惱,我們特別善於去找煩惱。在當下,我們要去想過去他對我做過什麼怎麼怎麼樣,我煩惱心就起了,要麼就從未來找,以後如果那樣怎麼辦。

我們什麼都帶不走的,不光是物質,包括親情。西藏人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懂事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訴我們,你先走還是我先走,不一定的,我們有可能隨時會走的。所以西藏人有一個習俗就是不管到哪裏,都要報平安。因爲你們會發現,早上見到的人,不一定晚上見得到。從修習佛法的角度來講,來世來得早,還是明天來得早,這是不確定的事情。沒有任何的依據、邏輯和證據,能確定你明天還在,那也就是說,你明天有可能在,也有可能不在。如果你不在,那就什麼都沒有了,你今天爲什麼不活得開心一點呢?你爲什麼要提前去發愁明天的事情呢?因爲明天都是不確定的事情。今天開心的過,如果明天你還在,你還是不喫虧啊。開心一天,活一天賺一天,傷心一天活一天賠一天。我要把這一天過得非常的美,因爲我不知道明天我還在不在。可是我們總是習慣講“以後再說”,我們總是把責任推給以後,但是以後到底有多遠,我們不知道。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告訴我們,怎樣去豎立一個心裏的藝術殿堂,讓我們每一個人變成藝術家,去塑造我們的心靈,遇到我們圓滿的自己。這是佛法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東西。

佛法是一個智者的遊戲。你要具備勇氣,去面對事實,生老病死這些東西,因爲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走的,這是事實。我們來的時候什麼都沒帶來,走的時候也什麼都帶不走。可是,許多人認爲我們可以帶走很多東西,所以他纔去努力。我們和我們身體的關係,是一個客人住在旅館裏的關係,我們花一生的金錢和時間,去裝修這個旅館,裝修完我們就得走,這是多麼冤枉的一件事情,我們把這個酒店打造成五星甚至七星,然後我們再見了。我以爲我能帶走,最後發現都帶不走。佛陀講:你生來,不是以團隊出現的。

學習佛法是爲了解決我們未來的苦,而不是當下的苦。我們只是關注當下的苦,而不關注未來的苦,所以我們有經歷不完的苦。真正的智慧,如同《黃帝內經》裏講的要“治未病”,要治未來的病,纔是上醫。真正智慧的人,透過此刻的心裏去解決未來的苦,因爲此時的苦已經發生了,沒所謂了。

所以,不管我們有沒有信仰,有什麼樣的信仰,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下的你,是否開心。如果當下都不開心,那麼所謂的未來,你怎麼能認爲你是開心的呢?因爲你當下都不開心。或者,你現在擁有的東西,你都覺得它沒給你快樂的話,所謂以後會有的東西,怎麼能給到你快樂呢?所以我們中國人講,知足者常樂。

好的東西幾乎是不需要錢去買的東西,你的家庭,你的親情,包括陽光、月亮,你不需要刷卡,你也買不到,購物中心裏買不到你的回憶、你的記憶,可這些會給到我們很多的力量,有些東西,是免費的,但它們纔是無價的。


由內而外

我們的身語意可以變成佛陀的身語意,如何去變呢,方法比結果重要,要選擇好的方法。因爲我們每個人其實不想要痛苦,不想要煩惱,可是從早到晚,我們好像沒有脫離煩惱的魔爪,我們會不斷的被別的東西打擾。佛教認爲,從外而內的東西是一種傷害和打擾,從內而外的東西是一種證悟。就像雞蛋,如果把雞蛋從外面敲碎,這個生命就賦予不出來,而如果從內孵化,它就是一個生命。

當下的世界裏,很多人都不清靜了。許多人說這個世界很糟糕,可是你要知道,我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跟這個世界沒有關係。當你離去的時候,這個世界還在,你的世界不在了。你生來的時候,是跟你的世界是在一起。你如果沒有花功夫努力的致力自己內心的話,這個世界越來越糟糕,是因爲你掌控不了它。我們愚昧的原因是,我們總想左右我們左右不了的東西,而我們從來沒左右我們能左右的東西,我們能左右的是我們的內心,唯獨它是我們能左右的。我們並沒透過鏡子擦我們自己臉上的污點,而是去擦這個鏡子,可是這個鏡子越擦越亮,臉上的污點就越來越明顯。


真正的愛

所以我們的內心也是如此,我們的內心具備慈悲之相,因爲我們知道去愛別人,只是方法不對而已。我們的愛非常有侷限性,我們只愛我們的家人朋友,我們高談闊論的講我們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民族,最終發現,其實愛的只是自己。很多佛教徒看到別人說佛教,會很生氣,其實他不是愛佛教,他是愛自己。因爲他愛佛教的時候,他是什麼派系,他就愛什麼派系。或許他是藏傳佛教,那他就愛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又分出派系,他的派系下又有不同的寺,他又愛他的寺,他的寺下面又分分分,最後分到他自己那兒。

我們的愛比較具備侵略性。我們愛怎樣他就得怎樣,所以愛就變成一種枷鎖,甚至牢獄。我們愛得很辛苦,別人被我們愛得也非常痛苦。愛是痛苦的話,說明愛已經變質了,

單純的愛,就像佛陀愛衆生一樣,他不挑剔你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還是穆斯林還是無信仰的。


利他就是利己

我們與佛陀從種性、種子的角度來講,是一樣的,只是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利益自己,我們選擇了我們的方式利益自己,最終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發現,他爲了幫助別人,卻真實利益到了自己,而我們爲了利益自己而捨棄他人,最終卻沒有利益到自己。我們有想得到快樂的這個想法沒有錯,但是我們沒有選擇好方法,導致我們最終,沒有利益到他人,也沒利益到自己。

佛陀講:如果你不懂我,你就不會懂得慈悲。我非常喜歡一句話: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我們有時候覺得付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們有時候甚至覺得付出是一種奉獻自己,好像有點兒捨身取義的感覺,付出就是沒有自己,讓自己喫虧。言外之義就是,不敢付出,就是怕自己喫虧。宗科挖提出的另外一個理論就是:利益你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益他人。


怎麼能快樂

佛教徒講:反省是第一個最重要的修行的課程。你得承認你是有病的。因爲你不舒服。如果你身體不舒服所以跑到醫院。你的心不舒服。

人家有的東西,我們沒有,我們就會忌妒,忌妒就會導致我們睡也睡不着,喫也喫不香,忌妒真的能引發我們獲得這個東西嗎?不能。忌妒真能對你恨的人有影響嗎?沒有。忌妒只能不斷的折磨你自己,提醒你,你是一個貧窮的人,它不斷的折磨你自己,可是你就喜歡忌妒。爲什麼要忌妒呢?不知道,我們是天生有才,生下來就會忌妒,忌妒的心,發脾氣的心,嗔恨的心。我們爲什麼天生就會這些呢?這是佛陀在考慮的問題。

我們的內心和這個境碰觸的時候,就會有物理反應。比如,你見到一個人的時候,特別的反感,比如你見到一個人的時候特別的喜歡,你會認爲我喜歡這個人,不是的,是你的習性和你的業喜歡這個人,跟你沒關係。所以佛教認爲所有的喜歡和不喜歡,很多的東西,不是發自你內心的聲音,而是你的習慣性的動作,遇到了以前習慣了的境的時候,你認爲這是喜歡。其實不是喜歡,是習慣。我們永遠分不清楚習慣和喜歡之間的區別。

我們把快樂當成是享樂,我們總是認爲真正的快樂就是享樂,而享樂是需要一個環境和一個人不斷提供給你的,我們認爲這纔是真正的快樂。佛教認爲,如果你的快樂要依賴一個環境,那不是你的能力,是環境的能力,促使你開心了。就好比中五百萬,我們都能開心。你遇到了一個該快樂的事情,你應該開心啊。這不是功夫,而是說在沒有什麼境來逗樂你的時候,你還能逗樂你自己,這纔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每次說自己不快樂,是因爲我們只注重偷走我們內心快樂的那個小偷偷走了什麼,他偷走了東西我們生氣,但是我們沒有真正認清小偷是誰。從佛教的心理學來講,你偷走什麼,你先彆着急,你先把小偷找出來,因爲它能防止你下一次丟東西。你只是因爲他偷了東西而去難過的話,他今天偷了這個,他明天還會偷那個,因爲這是他的職業,他是個小偷,你並沒有認清小偷是誰,這就是佛教徒的邏輯。

有因纔會有果。如果此時你快樂的話,肯定在你的累世當中,種下了很多快樂的因。如果你此時不開心的話,可能在以前種了一些不開心的東西。但是沒有關係,發生了就讓它發生。已經發生了,就一定讓它過去。昨天的你已經死了,纔有今天的你。

所謂的輪迴,和所謂的生命,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要不能接受死亡,因爲,你已經死了很多次。要沒死的話,你把昨天的你叫出來讓我看看,你叫不過來。除了看相片,死去的人也有相片。所以,我們和死去的人區別在哪裏,區別在當下而已。過去的,不算數的。昨天的我們要是沒死,今天的我們生不出來。如同今天的我們死了,明天的我們才能遇到明天的我們。我們每天都在死亡,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所以,活得久,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活得要有質量,這個質量,取決於內在,跟外在沒有任何的關係。西藏有一位成就者叫米拉日巴尊者,他說這個世界上他是最開心的,因爲他從來不挑剔任何的環境,不挑剔跟基督徒在一起、跟穆斯林在一起、跟沒有信仰的人在一起,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


關於吵架發脾氣

所以佛教講,你傷心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哭,沒有問題,你要發脾氣沒有問題,只是在你發脾氣的時候,你有沒有心的覺知能力,你認識到誰在發脾氣,這個比發脾氣更重要。很多修行人講,我不能發脾氣,壓抑住自己的脾氣,這不是好辦法,這會憋出病來的。很多居士患有心臟病的原因就是他不敢發脾氣,他說因爲佛菩薩不喜歡。可是你的心裏已經發了脾氣呀,難道佛菩薩只看你的表情不看你的心嗎?不,不是這樣的。你該發脾氣還是要發,但是你發脾氣的時候,去找那個發脾氣的你在哪裏,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你發脾氣的時候,去找那個特別討厭這個人的特別討厭的那個心情的你,是找不到的,這一連串全都是你的心理反應,並沒有一個真正發脾氣的你。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發脾氣的你,你本該發脾氣的那個脾氣,也應該不存在,因爲那個人不存在。

所以佛教的修行方式就是:因爲懂得,所以慈悲。當你懂得一個汽車的原理的時候,你就能運用得非常好。所以佛教的科學性就是說,要你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所有的情緒只是一時的,你們不用緊張,他發脾氣也是一時的,你只要不跟他對着幹。比如說你的太太跟你發脾氣,你對着她阿彌佗佛阿彌佗佛,她會越來越生氣,甚至對阿彌佗佛都會生氣,甚至你學佛她都會生氣,她是對佛法生氣嗎?不,你換個聖經,她跟基督也會生氣。其實她真正生氣的是你的方法。所以她發脾氣的時候,你要微笑的跟她說:太太你發脾氣吧,我再給你五分鐘。到了兩分鐘,她就沒有耐心了。你給足了她時間讓她發脾氣的時候,她反而縮短了發脾氣的時間。如果她發脾氣了,你也發脾氣,那你就助興了,她會把兩分鐘延長到二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所以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我們認爲我們可以和家人可以過一輩子那麼長,其實沒有那麼長。西藏有一個故事,當一個瑜伽師看到一對夫妻在吵架的時候,覺得很驚訝,他說:你先生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跟他吵什麼呢?女的說:我跟他吵了一輩子了,他要是明天不在了,我開心死了,就不用再吵了。瑜伽師說:你好愚昧啊,他明天真的就不在了,你還要吵嗎?女人說:真的嗎?瑜伽師說:真的呀,你先生的壽命就是多少多少。他現在是多少歲?一看,明天壽命到了。女人馬上抱着丈夫就哭了:我再也不罵你了,你罵我吧,罵我一輩子都願意。如此大的改變,是因爲什麼,是因爲觀念的改變。是我們的觀念束縛了我們,美和醜,對和錯,好和壞,長和短,佛教裏邊這叫待緣起觀,所有都是相對存在,絕對存在的東西沒有,沒有極致好的東西,也沒有極致壞的東西。我們只是不停的去糾結這些東西,我們才痛苦,所以我們要突破我們的觀念。所以,佛陀講“諸行無常”,因爲無常,我們發現,很多事情跟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是不是更應該珍惜。所以當那個女人知道第二天丈夫要走的時候,那天對丈夫特別的好,可是爲什麼一定要等到那一天才對他好呢,爲什麼不能早點好呢。可是有些人連那一天都沒等到,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每一對夫妻在一起,肯定不是爲了吵架纔在一起,但是他們有時控制不了某些情緒而吵架,不會把吵架當成一個樂趣。之所以最後好像變成樂趣,是因爲他們實在做不到了,用吵架來增添幾分樂趣,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在佛陀的教育裏,沒有講吵架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但你有脾氣的時候可以發,不要壓抑。但是吵架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去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誰在吵架。


持咒注意:

持咒的時候,要符合自然規律,越符合規律、越符合自然,我們就越放鬆,越放鬆的時候,我們就越能學習。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你們的呼吸決定了一切。最終不是說你有沒有錢,最終是你有沒有呼吸,這是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了呼吸,有多少錢都沒有用的。當你特別哀傷的時候,你的呼吸就不是自然的了。呼吸能表明很多東西。所以,在藏傳佛教裏邊,持咒的另一種功能就是:透過持咒,調整呼吸。就像一匹駿馬,有一個非常好的騎手,乘在這駿馬上,就可以跨越整個遼闊的草原。我們唸咒,就像一個騎手騎在駿馬上一樣。所以,唸咒的時候一定是有規律的。不是像上高速公路一樣那樣念。吐、納、吐、納。。。找到這個規律。所有的咒語都符合着一個自然規律,就是符合你的呼吸,這個呼吸,是你身體最舒服的狀態當中的呼吸。

你不僅要懂得怎麼念,還要懂得意思。纔會產生功德。如果只是會念,那八哥也會念,八哥有成佛的嗎,沒有。唸佛機都會念阿彌陀佛,誰聽說唸佛機成佛的嗎,沒有。因爲沒有思維能力。所以,唸經,你要懂得它,念出來的東西是有力量的。如果你不懂它,只是讀它,是沒有意義的。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意思:

唵,由三個字母組成,分別代表我們的身、語、意,就是我們的身體、語言、意識(思想),我們不清靜的身語意,如何能變成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清靜的身語意。獲得清靜的身語意,需要方法,什麼方法,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嘛呢,一個是叭咪。嘛呢是寶貝的意思,是四臂觀世音菩薩雙手裏找着的一個寶貝,這個寶貝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而且可以無限延伸,那就是愛,也就是我們說的:菩提心、慈悲心、悲憫心。

叭咪在藏語裏是蓮花的意思,蓮花象徵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智慧。所以佛陀講:悲智雙運。悲智雙運,是佛陀裏心理學的一個講法,講人的理性和感性,理性的東西是用來分析和抉擇,它是一種智慧。感性的東西,它是一種內心溫暖的東西,雖然有負面的東西來打擾,但我們的本質應該是寧靜的清靜的。

吽,是嘛呢和叭咪,理性和感性,要雙運,要一致,兩個結合在一起,不動搖。佛教裏講,要悲智雙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