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病人和瘋子

有些人期待追求彼此的一致
我則是希望維持彼此的差異
不是討厭一致
而是欣賞差異

週末
約了幾個文教圈兒的朋友
不過
我是真心不喜歡空談教育

很多時候
討論教育和討論上帝一樣
充滿着愛與慈悲
還有不切實際

就像聊到的“適性揚才”
操作起來
更像是新瓶裝舊酒似的時新

我個人看來
所謂的“適性揚才”就是:

不一定要當白雪公主
做一個小矮人也不錯

而不是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白雪公主

教育無法讓你變成白雪公主
而是讓你接受自己是小矮人

這可能是當下年輕人的一個危機吧
大家都說你不一樣
但後來將會發現
你和別人沒什麼不一樣

做自己
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教育所謂的多元
有時候更像是一種虛僞
必須排除主流認爲不好的成分
剩下的纔是被肯定的價值

有時候我會想
伊甸園裏的蛇
究竟說了哪一句話誘惑了亞當和夏娃?

“你們將擁有自己的想法”

你看
擁有自己的想法
從來都是最快樂,也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你可以做自己”
這句話今天說出來仍舊很好聽

但卻不允許有墮落、背德、侵犯
以及任何會讓他人不舒服的語言和行爲出現

即使心中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
也必須學會道歉
或是有意識的隱藏那些敏感的東西

將真實的自己
放置在安全的位置

以前
我們用權力控制
讓每一個人變得一樣

現在
我們用網絡輿論
讓每一個人也變得一樣

“不用活在別人的眼光裏”

不過
當別人的眼光審視在身上的時候
卻連逃離的能力都沒有

“我們愛你”

愛的是通過道德標準審查後的那個你

愛的纔不是你
我們愛的仍舊是我們的“道德”

這似乎變成了一個悖論
我們確實想要進步的價值
但觀念卻停留在過去的觀念

一旦不符合人們期望的時候
人們就會開始轉向
以報復作爲懲罰的方式
來實踐私人的愛與正義

只是在互聯網時代
人們丟的不再是石頭
而是文字

順帶一提

我覺得
真正能“做自己”的只有三種人:
孩子,病人
以及瘋子

孩子幼稚
病人痛苦
瘋子無知
他們都能展現自己個人化的一面

在理性社會中
要真正做自己
除非懷有被羣體排斥的覺悟與勇氣
甚至完全面對和接受自己內在的靈魂

不然
只會被認爲:

幼稚的自我
痛苦的成人
無知的大衆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