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見鬼

寫作的時候
哪個字最常使用錯誤?

是“我”這個字
常被誤解爲“正確的”
任何意見只要加上這個字
就應該獲得認可

書寫自己的作品
和評論別人的作品一樣

不是不能用“我”
而是應該試着立足於文本的內容
以及相關參考資料
先進行理解與分析
而非馬上發表所謂“我”的意見

但是
這並不容易
特別是使用社交媒體
有時候會覺得很尷尬

因爲
每當自己發出一篇文章
就如同棒球投手擲出一顆直球
以爲自己可以控制速度、位置、變化
最終能夠引導打者把球擊到你想要的方向

但往往不是如此
你無法真的預測擊球手的技巧與力量
更不用說成功預測被擊打出去的球
會飛往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意見的交流
是很難得的事情
不同人會在同一篇文章底下留言
代表彼此可能身處在同一個頻率
進而製造溝通(或爭執)的機會

在開放自由的時代與社會
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但還是希望能夠讓大家知道:

“意見多是一種成見”

意見
是不一定提供理由的看法
大多是出自於直覺的文字
不太需要分析、反省與論證

成見
則是過往生命經驗所給予的意見
小部分源於自己
大部分源於他人(父母、師長、書籍、媒體)
最後轉化成語言文字

意見互相碰撞的價值
來自於並列與展現
而非彰顯真理

如同1+1=?

不會因爲有3456789等各種答案
而動搖答案是2的事實

在《搜神記》裏
提到一個不信鬼神的男人阮瞻

他平時就能言善辯
可以從外太空聊到孫悟空
也可以從普信男聊到烏克蘭

“我說沒鬼,就是沒鬼!”

阮瞻很有信心自己掌握天地間的至理
沒有什麼人有辦法反駁或批判

然而
某天有一位客人拜訪
兩人皆是學問淵博
彼此討論哲學、文學、人生道理
也就逐漸忘記時間

不知道爲何
話題忽然轉到鬼神之事
開始了一番非常激烈的論辯

堅信無鬼的阮瞻 VS.主張有鬼的客人

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
阮瞻實在太會辯論了
客人逐漸落了下風

正當阮瞻即將獲得辯論的勝利
客人臉色大變:

“噴不過你啦!我就是鬼!”

說着現出鬼怪的猙獰外貌
隨即消失不見......

事實勝於雄辯
但在事實出現之前
雄辯往往會是普信的真實

就像網絡的言論
常是爲了求勝
而不是求真

甚至
很難輕易地接近真實
反而在多元意見交換中背離而去

有時候
關於一件事情的討論
我們表達出的對與錯的內容
不過是自我情緒的抒發
不管寫再多字
也只不過是“靠”與“贊”兩個字而已

順帶一提

有人說
現在沒有事實
只有解釋

我覺得未來可能
不僅沒有事實
也沒有解釋
只有感受

沒有包容的多元
反而造成歧見
沒有多元的包容
則會產生歧見

只包容單一價值
很容易排擠其他的價值
或是根本沒發現還有其他價值存在

因此
溝通不能簡化爲“有說過就好”
思辨不能簡化成“有想過就好”

更何況
思辨也只是一趟啓蒙的過程
但未必可以到達真理的終點

如你所見
越是巨大的網絡平臺
對一件事的留言往往出現兩種狀況:
有意識的假裝善良
無意識的展現愚蠢

有時候
我們的看法並不能稱作正確
而是和大多數人一樣
誤以爲這就是正確

理智與情感皆是如此
“我以爲”三個字
最難放下

見鬼之後的阮瞻
沉默不語
畢竟事實勝於雄辯
不到一年就得病死掉了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