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中主張和諧和西方主衝突的觀念差別

中西方文化中差別的存在就導致西方對於中國的崛起是威脅論,考慮的更多的是衝突論,而中國文化考慮的更多的是共存平衡,所以這纔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不熄的根本原因,有包容性,有融合力。



Epos(史詩)是歐洲文學史的來源,也有人說一個民族的第一部作品一定是史詩。如果從古希臘來看,確實如此,因爲古希臘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伊利亞特》(Ilias)是一部史詩,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Nibelungenlied)也是史詩。在歐洲人看來,史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打仗。史詩會歌頌戰爭英雄,因此對史詩作者來講,打仗是好事,通過戰爭可以表達出“我”是勇敢的,是富於勇氣、無所畏懼的,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好漢。

在中國,有一部重要的作品是《詩經》,但是《詩經》基本上無法和史詩相聯繫,因爲《詩經》雖然談戰爭,但表現的卻是對戰爭的厭惡。所以,中國文化主張和平、和諧,而歐洲好像是相反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戰爭是一切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在中國,我們恐怕沒辦法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去年在曲阜做過一場關於“和諧”的報告,翻閱了很多德國哲學家談“和諧”的資料,他們認爲在德國、在歐洲“和諧”不一定是一個重要的題目。當然,在德國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學家談“和諧”,也希望社會和諧,他就是萊布尼茨。但是,衆所周知,他的思想受到過中國哲學的影響,特別是宋朝理學,所以他談“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跟中國哲學有關係。去年我在準備報告的時候發現,西方哲學家們一般主張“衝突”,德文是Konflikt,英文是conflict,這個詞的來源是說兩個人之間常常是會有矛盾的。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不一定是喜歡戰爭,但是主張衝突。比如,討論的時候,如果大家意見都一致是沒有什麼可談的,我曾經告訴過你們我們波恩漢學學派對歐洲和中國的認識有自己的思路,所以跟我們爭論的對手也特別多。這些人中有一個是波鴻魯爾大學的教授羅哲海,他想通過他的漢學研究說明無論歐洲有什麼樣的思想,中國都早已經存在了,並且要比歐洲早1000年乃至2000年的時間。我們並不認同他的說法,因爲他對歐洲的歷史、文化的認識是有偏差的。但我們每發表一部作品,他都會認真地閱讀,並且表示反對。他的做法從客觀上幫助了我們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因爲,在他表示過異議之後,我們更要把自己研究的意義講清楚。可見,在學術上“衝突”有時是有益的。


你們應該記住波恩大學的教授阿恩特,這是一位魯迅特別喜歡的人物,他也深受納粹分子們的喜愛,所以今天的德國人都很討厭他。魯迅特別喜歡他的一句話:“上帝給予我們鋼鐵,這說明他不要求我們作爲奴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爲我們有鋼鐵,有武器,所以我們應該打仗去。魯迅在其早期作品《摩羅詩力說》中曾提到過。

我還記得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上課的時候,老師喜歡提到墨索里尼的一句話:“瑞士沒有參加戰爭,因此這個國家除了布穀鳥鐘以外沒有任何貢獻。”墨索里尼是意大利法西斯的代表,但是意大利法西斯與德國法西斯是不一樣的,他們反對殺害猶太人,沒有也不想殺害猶太人。墨索里尼認爲因爲瑞士沒有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但是風景很美,飯好喫,葡萄酒好喝,人也不錯,而說德語的奧地利卻有音樂家,比如莫扎特。


《對戰爭的哲學思考》一書中記載了,二戰時期巴頓將軍在戰後經常喜歡去戰場撫摸甚至親吻屍體,說:“I love it.God helped me.I love it more than my life.”這個人太可怕了,我不敢說他可以代表美國還是歐洲。另外,我們知道在1795年康德發表了一篇散文《論永恆之和平》(Zum ewigen Frieden),他認爲人類終將享受永久的和平,所以康德和巴頓將軍對死亡的認識是對立的。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說:“The natural state is the war.”他的意思是說:戰爭是自然而然的事,人類無法避免戰爭,戰爭應該存在。我覺得這個思想也是可怕的。此外,早期的哲學家們也會思考一些戰爭的問題,拉丁文中有一些固定的說法,比如“ius ad bellum”(如何正義地去打一場戰爭),意思是說如果我覺得別的國家、民族對我不好,我有權利去打仗,不需要從道德方面來思考。比方說,美國侵略伊拉克,在美國,他們會說因爲伊拉克對自己不好,所以他們有權力攻打它,自己是對的,伊拉克是錯的。阿富汗問題也是一樣的,他們會說塔利班對自己不好,所以他們有權利去打阿富汗,這是正義之戰。由於德國沒有參加伊拉克戰爭,所以我們的觀點和他們不一樣,覺得他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但他們不但不聽取,反而諷刺我們是“老歐洲”。其實,我們並不是“老歐洲”,而是“進步的歐洲”。只能用武器來解決問題,是可怕的。

我現在要從沃爾法特的觀點去談戰爭的問題。沃爾法特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他早年是完全相信康德、黑格爾哲學的,但他在讀了《莊子》之後,他覺得以往的認識都是有問題的:不論是康德還是黑格爾都是主張邏輯思維的,但歐洲人這樣做並沒有得到什麼,而莊子卻破壞了歐洲人一直崇拜的邏輯。沃爾法特覺得莊子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啓發。我個人覺得他十年來寫中國哲學的文章還是蠻有意思的,值得一看,但是他的一些論文是有問題的,問題在於他對中國哲學的理解。你們不應該忘記,沃爾法特是哈貝馬斯的親授弟子,他跟隨哈貝馬斯讀的博士,但完全反對他老師的觀點。作爲一位哲學家,我認爲哈貝馬斯的哲學太簡單、太樂觀。沃爾法特說哈貝馬斯等哲學家所認爲的和平是可能的,另外他們都還同意康德的一種說法:“世界還是社會,無論什麼時候都會進步,不只會進步,還會越來越好。”沃爾法特認爲實際情況並非一定如此,比如我們從法國革命來看人類的發展,法國革命代表之一的羅伯斯庇爾用恐怖來阻止社會的進步,善(das Gute)和恐怖從法國革命來看是分不開的,我們從“文革”來看是這樣的,從蘇聯的經驗來看更是如此。斯大林只要對某人有一點點懷疑就會殺掉他,因爲他希望蘇聯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德國人對待法國革命的態度和中國人是完全不同的,不少人認爲法國革命是錯誤的,西方問題是從法國革命開始的。那麼,問題在哪裏?問題就在於啓蒙運動本身。阿多諾和法蘭克福學派另外一個哲學家霍克海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4年出版了一本名爲Die Dialektik der Aufklärung(《啓蒙的辯證法》)的著作。從這本書的書名我們可以知道,啓蒙不只有好的一面,也還有壞的一面,因爲通過啓蒙人可以破壞別人,比如康德說過:“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批判和啓蒙的時代,因爲啓蒙,所有的人應該投降。”這是一個可怕的說法。法國革命告訴了我們什麼嗎?什麼也沒有。如果通過啓蒙讓我投降,我該放棄我的信仰嗎?另外,我以前說過巴黎是法國最重要的城市,巴黎說什麼法國應該聽什麼。到了18世紀以後,法國不允許外省人用自己的方言,因爲他們認爲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和我說一樣的話那我們的語言是平等的,也可能會有一樣的學問,有同樣的機會上大學發展我們自己。所以到了19世紀以後,法國南方要放棄自己原有的語言文化。這也可以說是破壞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因爲,語言不僅僅是語言,也是我們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沃爾法特說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你們誰要是現在還相信會有什麼發展的話,誰就完全是理性的。”你們可能會覺得奇怪,發展不都是好的嗎?無論在德國、中國還是美國,一個政治家都會說爲了發展,因爲發展都是好東西,沒有人會說發展不好。但是沃爾法特說發展不一定好,我也這麼認爲,因爲發展往往會帶來破壞。


老子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意思是說,不要刻意地去發動戰爭,不打仗而能取勝。諸如此類的思想在先秦還有很多。

歐洲和中國有很多思想是對立的,思考這種對立是有趣的,比方說,無論是孫子,還是《道德經》,或是其他一些中國哲學經典,它們不會有我們西方一樣的說法。歐洲人說,如果你想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是攻擊對方,但是中國哲學家會說逃離爲上,要避免戰爭。我在德國波恩時每星期六踢一次足球,我們堅持攻擊是最好的防護的理念,而對手卻像學過孫子兵法的方法一樣,在我們後方,一旦我們犯了錯誤,他們就會乘虛而入,取得勝利。這種方式叫做“防守反擊”,用它來踢足球的話,會很快扭轉戰局。

美國一位宗教學家說,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基本上沒有war hero(戰爭英雄),如果有的話,他們很可能會倒黴,比如他提到朱得(1886—1976)、彭Dh(1898—1974)、Linbiao(1907—1971)等人,原來Lb可以算作戰爭英雄,但現在肯定沒有人敢這麼說。不過在西方,無論是德國、法國、奧地利都會有他們非常崇拜的戰爭英雄。他說:“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個英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隻猴子——孫悟空。”這位宗教學家好像讀過很多中國的民間文學,在這類文學中如果有英雄,那麼他去打仗一定不會死。但無論是史詩還是小說,德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羅馬帝國的英雄如果去打仗一定會死的。

那孔子談論過戰爭嗎?他也會提到戰爭,但他難得想談戰爭。比如《論語》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在《衛靈公·第十五》中“衛靈公(姬元,前534—前493在位)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與。子路(前542—前480)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在這一段中,最有意思的是“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這說明孔子對軍事、對戰爭根本沒有什麼興趣。在另一個地方,孔子談“死”,他不主張一個人因爲勇氣去打仗而死,但從歐洲的立場來看,一個人應該要有勇氣,不能怕死,二戰結束前一直是這樣認爲的。那時在德國街上到處有德國人與蘇聯人、美國人打仗,死了很多人。1945年5月8日以後,德國宣佈投降,但他們繼續戰鬥,對當時的德國人來說,一個準備死的戰士纔是一名好戰士。但從孔子來看完全不是這個樣子,我個人比較贊同孔子的說法,我們不應該浪費我們的生命。此外,中國民間也有一個說法“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也說明了一般中國人對戰爭的態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