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悅讀.實修-3


如何區分觀察與評論

1.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2.觀察:我們直接看到、聽到、聞到、嚐到和觸到的,對一個客觀事實的描述。《心經》裏講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經由眼耳鼻舌身體驗到的,就是觀察。

3.評論: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會產生很多想法、解讀和情緒,然後我們把這些想法、解讀和情緒表達出來。

4.基於同一個觀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評論,與事實不符的評論可能造成誤會,有些評論是正向的、積極的,不構成傷害;有些評論是負面的、消極的,就會傷害關係了。

5.區別:觀察是事實,評論是頭腦工作過的。

6.爲什麼要區分觀察與評論呢?

將觀察與評論混爲一談,人們將傾向於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爲了向人們表達我們內在鮮活的生命狀態,我們需要告訴對方,他們所做的哪些事正在支持我們的內在生命,哪些事不能支持到我們的內在生命。重要的是我們不摻雜評論地來表達這些內容。

我們使用的任何字眼,如果暗示別人是錯的,都是對我們鮮活的內在生命悲劇性的、自殺性的表達。因爲這樣說話不會對我們由衷的幸福做出貢獻,反而會激發防禦和對抗。

7.提升觀察、感受能力。

負面評論象在關係裏扔了個刀子,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當我們帶着一份覺察去看見哪一部分是真的、哪一部分是腦補的,就可以化解矛盾於未發生之前。

貼標籤會強化標籤內容。

區分觀察與評論的表達,聽到評判會讓人瞬間進入辯駁狀態,沒辦法看到自己的問題。

什麼壞消息我都能接受…哇,聽起來好可惜呀!…下次考試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嗎?…哇,這個太棒了,這次錯誤換得你做題的經驗,你這是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的節奏啊,寶貝,你太高級了…給到孩子一個積極的反饋。

溝通方式、層級決定着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收穫到一份真正的經驗,還是經驗到一份挫敗。

人是天生有做好的內驅力的,其實,沒做好時已經有了內心戲,如果這時他人給到一個評判、批評,就會陷入對抗,內驅力也被壓下去了,會把注意力放在辯駁上,這是內耗。

如果大人傾聽孩子,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尋找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感受到被愛和接納,就有機會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上,去找到問題所在,去找到解決方案。如此,纔可能喫一塹長一智。

觀點沒有對錯、好壞,只是不同。不能接納不同,煩惱生出。跳出來來看,接納不同,沒有了評判、對抗,就能體會到雙方的共同目標是一樣的。

我們的需要、期待和對他們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時刻帶着覺察去看我們的念頭,看看它到底是觀察還是評論,非常重要。避免衝突,減少損耗。

言過其實,會讓人產生對抗,很難做出積極的迴應,不合作。試着用區分觀察與評論的表達…

8.集體意識裏評論的習慣,無益於關係的建立和自己的幸福。帶着覺察跳出這些地域性、家族性的意識特徵。言語如刀,不殺人,但是誅心。

爲你的去標籤點贊,接納,轉化了觀點。

"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思維觀念有時是兇手。

"合情合理"療法,絕對化思維,我的想法是對的,跟我不同的想法都是錯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爲這個觀念的受害者。

只是看不同,不是看對錯,就會避免許多衝突和傷害。事情或許可以在批評、指責之後得到解決,但關係也就因此破壞了。

非暴力溝通是基於需要的意識,無論人們做或不做某事,都在試圖滿足某種內在的需要,當我們能夠真正深入內在需要時,帶着關愛與互動建立連接,其影響力遠遠大於指責和批評。好好說話,不僅僅是爲了別人,也是爲了讓我們自己更有力量,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愛。

當遇到一件事情,我們有了情緒,去運用非暴力溝通來進行自我覺察一下,這些情緒背後,我們是不是腦補了一些東西。是不是有了一些觀點,是不是這些觀點導致了我們的情緒;或者我們的一些需要沒有被滿足,未被滿足的需要導致了我們的情緒。來做一下這樣的自我覺察,把注意力放到我們自己的成長的部分來,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找到評論背後的真實的需要的練習,去標籤的練習。"老公嘮叨"是標籤。

不帶評判、催促和干涉,互不打擾。孩子就象測試儀,有一點點評判Ta都知道。孩子的承受力比我們想象中大很多。孩子就象鏡子一樣,照出家長的起心動念。

Ta說:你可以建議,請不要要求我。

日常生活中,帶着一份覺察區分觀察與評判,真實評論起時也帶着覺察,回到當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