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批——康雍干用人治吏

朱批作为清代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记录,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原始档案。往往朱批表达的是没有修饰过的历史,它剖开的社会断面,可以拉近我们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距离。

以史为鉴,“择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清史专家刘凤云编著,在康雍干三帝上万条朱批中精选出116条,从中看他们如何用人治吏。


1.

康熙: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大官廉则小官守。不必多虑,只宜得人为要。

康熙认为于成龙,汤斌,博拉塔,施世纶,陆陇其等为政勤慎的模范。

康熙以“清勤慎”为本,选官以操守为第一,并非不注重官员才能,但到后期,“居官安静”成了他用人的又一要素,开始指责“清廉者为人多刻”。

2.

雍正:封疆大吏,只以留神用材为要,庸碌安分,洁己沽名之人,驾御虽然省力,恐误事。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

雍正认为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等是实心任事的模范。

雍正帝用人,更看重官员的才能,这是基于他要扫清康熙末年积弊,刷新政治,因此,他要建设一支振奋有为的官员队伍。他认为只知搏取名誉之清官,反不如操守平常而常怀进畏惧之心,勤于整顿地方事务不至旷废。他用人原则一是官员才干要能担负国计民生的重担,二是必须实心办实事。

3.

乾隆:乡愿,德之贼,亦政之蠹,必当去者。

乾隆以尹继善,方观承,黄庭桂,高斌,高晋等为干练经世之模范。

乾隆惜才爱才用人,不守常规,酷似其文章,强调量才使器,对官员一今召见,无不密记,以备考核。他认为“国家选举人才,量能器时随时制宜,自古立贤无方,乃帝王用人之要道”。

书中列举在清朝官场之陋习,主要有三种表现,粉饰、欺隐、疲玩。沉溺于安逸的官员,貌似谨厚,反而导致政务废弛,其实最为地方之害。例如百姓诉讼,官员接状后审案,因为一旦审判必然会得罪其中一方,故而拖延,上司也查不出他的劣迹,转而姑容。

看看雍正朱批年羹尧的奏折: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以功选过,必致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致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辄;三项大小臣功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

正所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荀子·君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虽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智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这一段话,主要讲述治人与治法的关系,强调“冶人”是仁心仁德贤人,“冶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良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总的看,三位皇帝选人用人“讲官德、重才能、识大体、崇实效、树模范、加勖勉、惩贪腐”,才有了大清康雍干百年盛世。

当下的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