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月色

对于唐人,我读过不少有关月亮的诗文,也常常是为那些不同的月色所感,有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也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情,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的迷离,也有王建的“中秋夜月”的秋思,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当然除了以上之外,杜甫的月色也同样感人,在我看来,同样是一弯明月,在老杜笔下,也许清冷了些,但我的喜欢是他的深沉与真挚。如果能设身处地,情同已出的话,倒是觉得老杜的月色更具有人间温情与世事沧桑。

纵观杜甫一生,感觉好日子总与他无缘,一生颠沛流离,却忧国忧民,一辈子食不裹腹却始终活在自己的文字里,不肯出来,以诗文充饥。当然,这样的文字,只恨其少,不厌其多,亦可称圣,亦可作史。文能至此,夫复何求?

对于一生都处在颠沛之中的杜甫而言,成都是个例外。当年漂流至此的杜甫一家老小在成都郊区结庐而居,总算有了个安定之所。这一方面有赖于他的好友严武的接济与帮助,另一方面,连年的战乱让更多的百姓苦不堪言,无处安身,这样一来,成都也就成了避乱的自然去处。在成都的日子里杜甫有了相对的安逸,也让他一支生花妙笔留下了不少绝妙诗章。

成都收纳了杜甫,是成都的大气与包容,杜甫也成就了成都,仿佛成都需要更加深情而优质的文化,便安排一个颠沛之中的杜甫来此安居,为成都的人文历史伤今悼古,让一个富足的四川平原增添诗的浓度,让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有了新的亮色。读《杜诗镜铨》,一入川部,感觉就完全不同,或是浣花溪水的蜿蜒曲折,或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或是苍茫的月涌大江,或者秋兴的登高远望,无论是文字还是意境,是国事还是身世,总是那样,混成一片,浑然一体,一片化机。

无奈好命不长,永泰元年四月(公元765年),严武突然病逝,杜甫赖以依靠的支柱倒了,成都已不再属于他,苦苦支撑不到一个月,不得不举家放舟,沿长江再一次漂流。一家老小,就偎缩在一条破旧的小木船上。时间是从当年的四月到七月,空间却是从成都经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市)后到达忠州(今重庆忠县),转来转去还是在小小的四川盆地内打转。江面时窄时宽,江草或青或长,岸上的朋友或来或去,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让孤瘦的诗人更加忧郁不堪。

这天傍晚,微风送岸,月涌如潮,杜甫的一叶孤舟在江面上漂浮,孤独而落寞。想这一辈子也过得实在是窝囊而畏琐,自己一生襟抱,致君尧舜,却风淳难再,报国无门。连年的征战离乱,国无宁日,百姓难安。自己哪里是要做个诗人,不过是形势所廹,诸艺俱废,唯留一诗,聊以自遣罢了,吟出来的几首诗,不过是自我解嘲自我宽慰。没想到的是,无意的寂寞之音引来蜂蝶无数,或逐其名,或求其利,无意作诗人的诗人却名扬海内,这点虚名岂是我的初衷。我哪不知道做个乱世的诗人有多难。漂泊一生,经常过的是“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日子,就连自己的一家老小都要跟着自己担惊受怕,忍冻挨饿。回想自己的一生,这一辈子不是贫就是病,还总喜欢在朋友与客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孤傲与清高。唉,一生求官,却越求越远,越逐越难,眼下老病多忧,漂无定所,怕是这一生的愿望与追求都要落空了吧,这番境况,实非所愿,也实在不甘。

今夜月色真好,无尽无私的月亮将美丽的清光洒向天地,宛如一天飞雪,均匀地敷在万物之上,敷在茫茫的大江之上,也敷在我这条孤寂而幽暗的船桅之上。江面泛起粼粼清光,幽深而静谧,高远而辽阔。这让诗人心里有些兴奋,毕竟皓月当空大爱无私。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有时也是巨大的,只要能找到一杆桅桨,一定能够划向那没有贫穷没有困苦没有战乱没有分离的理想彼岸。他这样一想,感觉此生此夜,与天地为伍,与星月相对,实在是我之大幸。他深信,茫茫大宇,渺渺时光,一定还有和我一样的人,在此清月下,想着同样的事,感受着同样的星月与江河。只是,我并不知道这个知音是同代还是异代,是在此还是在彼与我同热。

他再也顾不得良好的月色与星光,他的胸中有一股勃勃之气在涌动,他需要排遣,至少他需要笔墨与纸张。不,他什么都可以不要,他不如直接与天地对话,与星月交流,他胸中的勃勃之气已郁结成文字,已发酵成灿烂的珍珠。做不做诗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诉说,需要倾听,告诉所有的人,他的世界是那样孤独,也是那样浩大: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种低吟式的倾诉也许没有听众,只存在于他的胸臆,他的脑海,与船伕无关,与饥饿与贫穷无关。但与今夜的星月江河有关,与国运皇祚有关,也与他此生此途有关。他终于还是回到了现实中,现实中的他,不过是这天地大宇皓月星空下一只孤独的水鸟。

同样是清辉的月亮,十年前的月夜,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囚长安,因而思念远在鄜州羌村的妻儿又是另一番境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应该说,杜甫的月色里有更多的人间冷暖与人文情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个人的情感境遇都融入在清冷的月色之中,何况杜甫是一个易于感伤,易于触怀的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于杜甫而言,何尝不想好好读几页书,为国家、为黎民做一番事业呢。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长年的战乱离苦让家人分散,黎民受苦。大人们的愁寂面容又岂是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小儿女所能读懂的呢。在杜甫看来,月亮不过是人世间的一面镜子,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都在这面巨大的镜子面前一一呈现。

在杜甫的世界里,有多少兄弟阻隔,关山路遥,又有多少生离死别,背井离乡,如果不是一个饱经世事沧桑、世味尝尽的人,是很难真正懂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真正意涵的。

2021.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