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伏,问心无愧

题目: 《人生起伏,问心无愧》

【夜花晨拾(16)】

作者:曲润琏

时间:20210203

1974年,25岁的齐稼芾与26岁的葛永睦在胶东结婚,之后前往黑龙江闯荡。永睦早年丧母,这时永睦的14岁的妹妹,葛永艺,坚持跟着姐姐一起奔赴东北。于是之后十年左右,齐稼芾扮演了亦父亦兄的角色。

永艺的父亲,老爷子葛悦友,在小女儿这里,似乎没尽好父亲的职责。但是永艺全家,乃至稼芾全家,一直对老爷子尊重有加,甚至敬佩有加。

老爷子一生起起伏伏,从某种角度讲,很光荣,甚至近乎伟大。

1904年12月2日(农历甲辰年十月二十六日),老爷子生于蓬瀛县,就在稼芾的家乡贵山村北边几十里处。老爷子是位苦命人,父母是瓜农,但1910年左右母亲在生小妹妹时难产而逝,几个月后父亲也病故了,留下四子二女:大儿悦君;二儿悦臣;三子就是悦友,时年7岁;四子悦谊,才4岁;大女儿后来当了童养媳,小女儿7个月就只好送给别人了。

悦君自谋生路,后来娶了位残疾人,留下两个女儿。1960年左右悦君去世。

悦臣也自谋生路,二十一二岁时在长春,与日本人争执,最后视死如归,紧抱日本人跳入烧砖炉中,同归于尽。

悦友与悦谊,曾寄养在舅舅家,也曾四处流浪,放牛打柴,吃尽人间千般苦。

悦友老爷子一生之中,一个大字不识,始终贫苦。但他却有着朴素而强烈的爱国之心、为公之志。

他于1938年冒死加入地下党,做了很多工作。1947年转入正式部队。

1948年转业,至1956年前,被任命为胶东蓬瀛县下设乡镇的乡长(中间一度同时兼任两个乡的乡长)。

此后老爷子的“官”越做越小。

1956年,老爷子主动提出,自己没有文化,开会和传达文件精神要始终有勤务员(秘书)陪着,拖了工作的后腿,请组织免去乡长职务,随便安排点工作。于是领导赞赏之余,免去其乡长职务,改命其为县农业银行行长。

1960年左右,面对全国饥荒,大家纷纷捐款捐物。老爷子说,我拿不出更多钱,但我在部队时受伤,有个残疾证,我把这个证捐了吧!以后国家不用给我发残疾津贴了,也算变相支援国家了。于是领导表扬之后,从其所愿。后来老爷子再次主动提出,因为自己没文化,当银行行长也拖了组织后腿,要求降级;于是组织改任他为副食品厂经理。

1966年,全国动荡开始,老爷子受到波及,降为村干部,开始回到村里工作。

1966年底,老爷子被彻底打倒。

1970年代初,曾恢复其村干部职务两年,但没有经济待遇,且举国仍在动荡之中;于是他主动辞职了,成为一介草民。

1977年,老爷子随全家一起闯东北,一度被当地政府视为“盲流”,连户口也落不上,成了黑户。就这样,老爷子的人生划了个圆,生活状态重新回到了1938年之前,甚至1910年左右:他又被视为“流浪者”了。

1974年,葛永艺随姐姐姐夫远走东北时,老爷子已经古稀之年,一贫如洗。家人深知,老爷子若有私心,何至于此?算来,自1938年算起,老爷子已经为国无私奉献了三十多年。

是故,虽然老爷子性情温和,看淡世事,宠辱不惊,但齐稼芾等家人,一直发自内心对老爷子尊敬有加。

老爷子蜗居黑龙江一处偏僻农村,安享晚年20载后,历史车轮驶进1990年代,老爷子也年过九旬。

某日,所在县的领导,偶然听说这里还有位寿星老党员,于是驱车来一探究竟。攀谈未久,老爷子又忍不住了,语气温和而直白,坦言当时农村政策需要修正之处,提醒“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丢。家人在旁边直叹气:这老爷子,降为“草民”已经二十多年了,为公之义不减,耿直之性不变,赤诚之心不改。

县领导走后,面对家人的“埋怨”,老爷子付之一笑:“听不听在他,说不说在我。管他听没听进去,我问心无愧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