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走出舒適區,我開始變得舒適

瓊樓以前一直是一位全職媽媽,也有過一些嘗試,當不順利或者受挫折時,就會以“不想爲了歪瓜裂棗沒能照顧好孩子”,又會以“家裏不缺我這份收入”爲由,又回到了舒適區。

一個女人有了孩子,只顧孩子,家庭已經焦頭爛額,身心疲憊,工作機會又很限制,不如顧着一頭。

然而,那幾年我的焦慮和迷茫一直如影隨形,我意識到自己在縮小舒適圈,縮到家庭那麼小時,自成一個小天地。

外面的世界已是風起雲湧,這樣的歲月靜好是那麼單薄,經不起風吹雨打

兩個月前,朋友Lynn的到訪讓我走出舒適區,我開始了外貿的工作。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我終於成功地拿下了歐洲的一位客戶,當我收到銀行水單的時候,我感觸頗多。

我和讀書社羣小夥伴分享我的心得:“千萬千萬不要走進舒適區,當你再嘗試再走到學習區時真的太難、太累了。”

難在哪裏呢?難在信心的建立,會覺得自己學習能力不如90後;會覺得“斷層”的那幾年,整個行業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你卻一無所知。

其實,掰扯這些也沒有用。那時候,我只是硬着頭皮上。我不可能掌握了所有的技能纔開始外貿工作而是邊做邊學,邊學邊想。就像我做自媒體也是一樣,也是從零開始,並不是具備了多麼高深的技能纔開始的。

寒假裏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孩子所有的作業彙總打印,讓孩子自行安排。以前全職媽媽的時候,我也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要處理,我整個人比較懶散。孩子的作業也都是假期結束前幾天突擊的。

是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

當焦慮變得無以復加的時候,

當發覺年紀漸長,再不有所改變,

這輩子就不過如此的時候。

現在就算沒有特別的事情處理,我也要去辦公室一趟,哪怕只是看會書,瀏覽一會行業資訊。這樣做的好處是一直有一個工作的狀態。

真的怕一鬆散,辛苦建立起來的秩序感又付之東流。

孩子是不願意跟着我去辦公室的,我就說:“你看寫作是要天天練的,一天不練就手生。還有你以後長大了,去外面上大學了,媽媽是不是也要有自己的事情做?”

孩子跟着我去了,幫我校對文章和配圖,自己學學音標,看看書。

我希望自己是這樣一個斜槓青年,第一個斜槓是母親的身份。

在領英上有一個人把父親作爲自己的第一身份,我很佩服。我並不覺得賺了多少錢的父親纔是一個好父親,而是一個能把父親身份當作第一身份,並踐行的男人。

這二個身份是育兒垂類mcn旗下作者。其實這也不多賺錢,就是如果我不當這個簽約作者,也許我不會去特別學習和關注育兒方面的知識。

在做自媒體的日子裏,認識了很多教育行業的大咖,武際金校長,劉志玉校長,數學界的賊叉,語文界蓮媽,海淀花生媽以及各行業的自媒體人。

我可以以開放的心態向各位優秀的人學習,我覺得這是一件充實的事情,和賺錢多和錢少並無很大的關係。

第三個身份是外貿從業人員,老本行是立身之本,去做一些嘗試,也會有很多的收穫。

說了這麼多,走出舒適區,我是變得舒適了?還是變得不舒適了呢?

嚴格意義地講,我開始變得舒適了。

我感到自己在成長時,那種內在的喜悅,那種成就感,不斷變厚重的生命力,是一種高級的快樂。

當母親有了自己的追求時,他的孩子也是受益的。

可能這種“舒適感”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化作我的內驅力,做一個對孩子有正面影響的人,讓他以我爲傲。

雖然會累一些,但比起之前的“無所適從”, 我想說,累的感覺比“無所適從”要好得多得多。

可能,真正經歷了那麼無所適從感覺的人,纔會對眼前的充實以及微小的收穫心存感恩吧。

Aayway ,一言一行皆品牌。不是爲了塑造品牌,而是爲了一言一行都可以爲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所以,舒適區外也會有風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