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苦逼應試,這是我聽過的最走心的回答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爲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

周國平爲此提了三個要點。

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閒談、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

其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長。

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我曾和我的愛人探討過, 我說,周國平是哲學家,有經濟能力,有社會地位,但是他還是兒子一套書,自己一套書地給兒子補習。他儘管覺得應試教育有危害,還是不遺餘力地幫助孩子走應試教育這條路,可想而知,對於我們普通大衆來說,得走這條路。

最近我看到了兩個對應試教育的見解,很有意思,幫我開闊了思路。

因爲是育兒垂類的簽約作者,我也會關注一些雞娃的號,比如《海淀花生媽》。安柏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作者,她是上岸六小強的海淀母親,她自己是北大碩士。

經常會有人問她:你們家裏條件還不錯,爲啥也要苦逼地應試呢?完全可以讓孩子快樂地上個國際學校,或者另闢蹊徑/彎道超車呀?

安柏說,即使在國外上個好學校,也要看標化成績:不看SSAT(美國高考),也要看GPA(中學校內績點);甚至越來越多的學校,也可以接受高考成績了。

安柏還說,那些從小養成學習習慣 孩子,打下牢固的學科基礎,以後不管選擇什麼體制,去哪裏讀書,都還比較適應,甚至越學越流暢;而小時候太輕鬆快活,到了小高或初中,再想多學一點或學刻苦一點,孩子會很痛苦,太不習慣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個道理同樣適合學習。

相比安柏的理性分析,古典的觀點就顯得有趣多了。

一個孩子看了古典的著作《拆掉思維的牆》,不想參加高考了,想出去環遊世界做建築師。

古典撥通了孩子的電話,孩子思路很清晰,他天才般地發現,建築師的核心和當前的課程一點兒關係都沒有。英語、數學、幾何、地理和歷史,他都能自學。

“天天做高考卷子對於建築師實在毫無意義,甚至是阻礙。”孩子抱怨道。

古典雖然認同他的觀點,但是他提醒道,高考依然是他能夠接觸到優質的建築專業教育的最佳路徑。

所以不管你參加中國高考還是美國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總需要一個方式讓自己進入大學,接受專業教育。要控制這個過程,就需要控制這個路徑,就需要設計幾個關鍵節點,這些節點就叫控制點,就好像你畫弧線需要先畫幾個點,然後把它連起來一樣。

所以對於你來說,高考就是建築師學習的一個控制點,也許並不是建築師的核心,甚至有一部分是背道而馳的,但依然是控制點。人生每一層都要設置控制點。中學—大學—導師—業內大師,人生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多層系統,我們沒法直接跳過下面一步登頂。兩點之間最近的,不是直線,而是阻力最小、控制點最多的線。

安柏和古典的見解,你更喜歡誰的見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