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4《局外人》【法國】加繆

前言:偶然在小紅書上看到加繆的三本書推薦,搜了一下豆瓣評分,本本8.5分以上,這一下子激起了我的閱讀興趣,於是在淘寶上買了一套三本書,從《局外人》這本書開始拜讀。

正文:加繆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度搜了一下當年的頒獎詞:他(加繆)作爲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的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正如加繆《局外人》書名所言,主人公莫爾索是一個局外人。當他的母親去世時,他是一個局外人。他感覺不到悲傷,也對見最後一面沒有什麼激情。當他的情人求婚時,他是一個局外人。他感覺不到愛意,也對婚後的生活沒有過多的憧憬。當他因殺人而入獄時,他是一個局外人。他感覺不到罪惡感,也不理會法庭的宣判。

故事講述了一場喪禮,主人公默爾所先生收到母親在養老院病逝的消息,他請假並趕到養老院處理了母親的後事,第三天他回家後又開啓了正常的生活模式,與母親去世前無任何異常,比如與女友一起游泳、看電影。接着講述了一場不可思議的事故,主人公在炎炎夏日下彷彿是自衛的方式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並對其屍體連開四槍。槍殺發生之後,主人公入獄接受律師、法官審問的一系列過程,但主人公在其母親死後恢復正常生活,而沒人能夠理解爲什麼默爾索這麼做,由此大家對他冷酷無情蓄意殺害別人的指控變得無可辯駁,於是宣判死刑。

很多人解讀的時候覺得主人公就是作者所寫的局外人。看起來也是,他的很多想法在我們常人看來確實與他所處的世界格格不入。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其實故事裏的其他人更像是作者描述的局外人。如同主人公在審判法庭上看到陪審團心中所想:他覺得陪審團看到他的時候如同是他登上電車時周圍人看他一樣。

這篇小說講述的局外人更應該是那些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他人問題的人。譬如對於鄰居拉瑪拉諾和他的癩皮狗,拉瑪拉諾天天咒罵他的狗,然而狗丟了的時候卻又四處尋找,萬分失落。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他們這種關係,只是無謂的鄙夷。然而,只有主人公願意去傾聽他和狗的故事,只是偶爾簡單的迴應,而不發表任何言論。再如雷蒙傾訴的時候,主人公更多時候也只是聽聽。很多時候,我們有苦水訴說的時候,心裏並不是要人替我們拿主意,更多的時候只是需要一個聽者。而當你的聽者變成你的決策者的時候,他就成了局外人了,因爲他無法站在你的準確角度去想你所想。

加繆說“說謊”是人類爲了簡化生活。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人人聽到過這句話。如果真實的字跡不符合周圍環境,我們的言行就可能會引起和環境的不協調,如果這個不協調被感知到,我們可能會痛苦甚至孤獨,這就是加繆說的荒誕。爲了規避這個後果,所以很多人往往選擇去說謊。

說假話的長期不良後果是:自我感知扭曲,這樣不可避免的進入矛盾、焦慮之中,表層的自我感知和深層的真實自己越來越分裂,成爲惡性循環。因此我們的想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時,我們要學會用沉默或者智慧來應對這種矛盾,而非一個又一個謊言。

局外人用短短的幾萬字,卻將一個關於道德和輿論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確,我們當然要講道德。然而,道德卻是一個很虛的詞,它不像法律一樣,還有一條條的規定白紙黑字地寫着。道德講究的,可能就是一種感覺吧。而道德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這樣無所謂,有些人卻覺得這樣有失道德,有傷風化。那麼,到底聽誰的呢?誰的道德感是完全正確的。

有時,我也在懷疑,我是否是在自己生命裏擁有主角光環的男子。在那裏,我是否真的可以活到劇場帷幕的卸下。小時候,我們爲了父母的歡笑鼓勵而活。上學了,我們爲了老師的誇獎親近而活。上班了,我們爲了討好的卑躬屈膝而活。生娃了,我們爲了孩子的一日三餐而活。

《無聲告白》這本書表達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莉迪亞,是父母掌心上的寶貝,但同時也承受了來自父母的全部期望。在所有期望下,莉迪亞終究還是未能存活下來,最終選擇沉湖而死。

但有時我不禁懷疑,爲自己而活是否過於自私,我們是否就應該接受道德的綁架?我們又是否應該爲所有世俗認定的事情而忙忙碌碌呢?不得不說,我總是活在自我道德譴責之下。當我做着脫離大衆的事情的時候,我總不禁懷疑我是否錯了。當我做着和他們一樣的事情時,我又不禁懷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此時,我腦海裏又浮現出一句話:一個人倘若對自己沒有要求,甚至無慾無求的時候,身心最爲健康。是啊。如果生活只滿足於一日三餐,每天只工作三小時,每天依舊可以活得無憂無慮,躺在草坪上,看着太陽落山、月亮升起、星星眨眼睛。這生活,多美好,多文藝,看似滿足了現如今不少人的願景。

但有幾個人甘於一日三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自己能夠聚光燈下,成爲別人目光所凝視的地方,得到別人的鮮花和讚揚。我也常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這樣使我感到身心愉悅。但隨着這種想法的瘋狂增長,我漸漸追逐着外界的目光,也漸漸變成一個不是我自己的自己。

這讓我懷疑自己如《遇見未知的自己》中的女子一般,正在光亮處找尋丟失在陰影處的鑰匙。書中表達的,光亮處便是別人眼中美好的,而陰影處便是別人所不願追尋的。而我漸漸習慣了獲得圍觀者的掌聲,而忘了“向內求”。何謂“向內求”?就是追求內心平靜,並不間斷汲取前人的經驗,以此調養自己的身心。

向內求看似無情。但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人都向內求,而不去因外界變故而過分愉悅或過分悲傷,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進步。這樣一種進步對於社會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躍遷。

讓我們爲自己而活,去找尋自己喜歡的東西,並讓它撫慰我們的心靈。不再爲身外之物而活,爲自己而活。要知道。重要的是我們自己,這身軀一直都在,並將永遠陪伴,直至生命的逝去。做一個不是局外人的局外人也何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