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年的差距是什麼?

    讀梁寧的增長思維30講

    感覺更像心法,而不是戰術,初學者挺難的,而且會覺得不好落地。

    我們聽起來假大空的那些東西,真的不重要嗎?

  比如你怎麼保證信息暢通?

    你怎麼做決策?

    你怎麼做規劃的?

    梁寧舉了例子,就是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家公司,在2014年時候,都遇到了一個轉折點。京東最重要自建物流和擴充品類,而阿里的發展是生態化,五年後兩家公司的市值變化巨大。

    這裏面很重要兩點。

    第一,是信息的廣度。馬雲,政商藝術體育各種跨界的交流和碰撞,讓他的視野越來越廣。

    第二,是決策模型。阿里有核心的成員,分列是曾鳴,彭蕾和張勇。這四個人各有特點,馬雲信息廣度,曾鳴是垂直聚焦戰略,而且是五年十年三十年,而彭蕾從組織出發,考慮匹配和策略,張勇則是在非常現實的財務視角看問題。

    同樣,反觀自身。

    我們三年前做的最重要決定是什麼?是怎麼做出來的?對今天有什麼影響?

    站在今天,此時此刻,你會做什麼樣的決定,你是通過怎樣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然後通過什麼決策模型,而下的這個決定?

    歡迎留言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