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抱團”的那些事

在開始寫作短篇小說、散文、遊記和時事評論之前,“抱團”這個詞一直都和從小就被身邊的很多人評價爲“不合羣”的我幾乎沒什麼關係。

我的朋友很少。真心朋友更少。從小到大,能夠和我說真心話的朋友,基本用兩隻手就能數出來。

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很多“大多數人”或者“大多數同齡人”都喜歡的東西,我基本都不喜歡。

很多人喜歡看電視劇,甚至喜歡看網絡劇、肥皂劇,我不喜歡;

很多人喜歡看網絡直播、網絡視頻,我不喜歡;

很多人喜歡玩某些特別火的遊戲,我也不喜歡;

很多人喜歡追某些流量明星、喜歡聽某些網絡紅歌,我更加不喜歡。

舉不勝舉。

我實在沒辦法喜歡那些東西。

而且,我喜歡的很多東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大多數人基本都不感興趣。

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我都不願意委屈自己,不願意強行去融入某些不適合、不屬於自己的圈子或者團體,不願意去和那些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的人“抱團”。

哪怕很多人都說我“不合羣”,我也從不肯向這種偏見屈服。稍微長大一點之後,我才找到最適合反駁那些人的話:不是我不合羣,是我合的羣裏沒有你。


但是,在我長期對自己的作品所收穫的閱讀量感到不滿之後,幾位比較有名氣的作者開始爲我推薦一條“抱團”的路。那就是,加入他們所組建的交流團體,併爲這個團體之內的每一位成員所發佈的作品點贊、作出評論。

當時的我,完全想不到其他有效的推廣作品的途徑。而且,這個方法是一項合理合法且能夠在一定範圍之內推廣自己的作品的方法。

於是,我決定嘗試加入不同的交流團體,開始儘可能多地閱讀不同作者的作品。對很多無名作者而言,這似乎是爲數不多行之有效的互相交流方法。

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思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加開闊。

不同類型的作品,能夠帶給我不同的收穫。寫遊記的作者,讓我知曉更多還沒有親眼見到過的美景;寫讀書筆記和感悟的作者,讓我有機會去思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寫情感答疑文章的作者,能夠教我人際關係方面的知識。

如果沒有主動加入這些交流團體的話,我自己大概率是不會尋找到、甚至很難主動去尋找這些作者以及他們的作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抱團”帶給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它的壞處同樣也很明顯。

幾乎所有的交流團體裏的作者的水平,以及他們的作品的質量,全都良莠不齊。

我曾經在一個交流團體裏面見到過發佈的每篇文章只有幾十個字和幾張圖片、甚至沒有文字的作者,還見到過整天只會嘮嘮叨叨一些毫無意義的車軲轆話的作者,更見過很多篇看上去很有道理、實際卻言之無物的文章。

當然,那個交流團體很快便因大多數人不再有心情和毅力堅持發佈有一定質量的作品而解散。

包括我在內,很多作者應該都能認識到,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那些毫無營養的東西上面,不但會影響自己的狀態,甚至有可能影響自己的寫作水平和閱讀能力。

因此,對大多數普通作者而言,“抱團”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通過它,是能夠獲得提升,還是遭受損失,很可能是因人而異的。


不過,很多人真正反感的,是那些已經擁有足夠的資源和地位之間的人的“抱團”現象。

在文學界這個碩大而又層次分明的金字塔裏,位於頂層的那些人之間的互相“抱團”是一種障礙,更是一種歪風。

擁有足夠的資源和地位之間的人的互相吹捧、互相扶持,幾乎是在任何行業裏都難以徹底避免的現象。

但是,在文學行業這個大多數普通從業者原本就過得相對不那麼好的行業裏,這種互相吹捧和扶持的惡果會變得更加明顯,也會帶來更大的不公平,會招來更多的指責和辱罵,並讓大量普通從業者感到寒心。

對於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的親屬們而言,他們不需要擁有多少真正的才能,甚至不需要擁有令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品位,便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大量的機會。

他們只要會敲回車鍵,就能夠當上詩人;他們只要研究自家的長輩,就能夠成爲學者;他們只要給自己認識的人打電話,就能夠出版自己的作品。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最應該說給他們聽,更應該說給他們的長輩聽。

即便他們從來不會去聽。


普通作者能夠做的事,貌似很有限。

但是,每個人都至少能夠做一件事。那就是,做自己。


2021.2.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