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接近水才能知道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辨鸟的声音。山中的溪水时涨时退,卑鄙的人经常反复无常。机遇走了,黄金也会变成烂铁,时来运转的时候,即使生铁也会贵如黄金。读书应当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

其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一句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一是,实践出真知;

二是,做事专一,熟能生巧;

三是,把握实践的主动性。


首先,如何理解实践出真知。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学无止境的,学者们厚积薄发,到了老年才会有所成就。然而,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局限的、是浅显的,如果想要深刻理解,还是需要亲自力行实践。

所谓的“纸上得来”并不是说从“纸”上获取知识,它的意思是说获取别人已经给出的现成的知识。这里的“纸”可以抽象为一种知识的载体。不论是竹简还是丝帛还是纸张,它们记录前人的经验智慧,供后人学习。这就是“纸上得来。”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劝诫我们。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知识,难免会片面而且不够深入。因此我们需要自己去尝试去实践。


* 那么如何理解做事专一,熟能生巧?

心理学论述人的意识是分为显意识,亚意识,潜意识的。而熟能生巧的一个基本定义是不经过思考就立马出结果,这显然是潜意识的范畴。所以如果对一件事物熟能生巧,可以理解为对一件事物不经思考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熟能生巧的本质就是在不停地重复中逐渐减少失误并把重复中的“增益”保留,在重复过程中发现不重复的新东西(无论是增益还是减益)并把这个发现加(记忆)到下一次重复里以此来把“失误”率最小化。

最后谈谈把握实践的主动性。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积极的活动。目的是人从事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它是对实践结果的超前意识。人们在行动之前,就有了确定目的,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定计划、方案、办法等,然后付诸行动,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印记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而动物的活动,如蜜蜂筑巢、蜘蛛结网等,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界的某些变化,但它却是一种无目的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它不可能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实践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自觉地运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辨认小人的途径,是亲自去观察。不要道听途说,不要通过别人的嘴去认识一个人。别人的看法是别人的认知,别人的描述不一定客观公正。我们要避免偏颇,必须亲自去观察、近距离去辨识。

这里既是警醒世人要提防反复无常的“小人”,更是提醒人们不要成为“本能”的“小人”。要主动地三省吾身,要主动地修身养性,要主动地改不足求上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境界没有止境,唯有不断地乐善好学,才能不断地圆润本性。

最后由“人性”说“世性”。由“鱼、鸟性”说到“人性”,再说到“世性”,也就是“世情”,真是“运去金似铁,时来铁似金”。

这时我们能发现,所谓的“运”也是易涨易退、易反易复的,只有了解无常才是人生的本质,自然能豁达面对命运的起伏了~…


【文中典故均有标注,详参古文观止,史鉴,心理学理论论述,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