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是謂玄同

“和光同塵”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內涵,出自《老子》:“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這四句是老子核心思想——玄同哲學的一部分。玄同哲學是老子最偉大的思想,“和其光,同其塵”是玄同哲學的表達。老子的玄同思想極爲深刻,是中國文化的陰陽互缺的更深刻的表達方式。

“和其光,同其塵”包含了三重深刻的意義。塵與塵同,光與光同,塵與光同。老子用塵和光二個比喻,就是看到了塵和光都具有一個重要特性——沒有質礙。物質與虛空的最大區別就是質礙,物質有質礙,虛空無質礙。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意思爲:智者曉得道體精微,所以不任意向人民施加政令;好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塞絕情慾的道路,關閉情慾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斂光耀,和塵俗同處,這就是玄妙的齊同境界。修養能達到這種境界,就不分親疏,不分利害,不分貴賤。能夠超越這種親疏、利害、貴賤的,纔是天下最爲尊貴的人。

真懂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慾的孔竅,關閉起嗜慾的門徑;收斂了銳氣,消解了紛爭;調和了光芒,混同於塵垢。這叫做玄妙的大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誰也無從與他親近,誰也無從與他疏遠;誰也無從讓他得利,誰也無從讓他受害;誰也無從令他高貴,誰也無從令他卑賤。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在老子看來,得“道”的聖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達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闊、無偏見的心胸去對待一切人和物。

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斷折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人若只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堅持自己的意見,排斥他人的意見。是非紛紜,無所辨清。解紛的辦法,就在於大家都放棄片面的意見,全面地看問題。

有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它照射不到的陰暗一面存在。只看到了它照射着的一面,而忽略它照射不着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

宇宙間到處充滿着灰塵,人世間如此紛繁複雜,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只有破除成見、毫無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地讓它儘量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同其塵,是對立統一的終極運用。

要讓自己儘量適應外界的環境,而不是去跟環境作無謂的鬥爭。每個人所在的世界總是有許多既定的規則,如果一直與所處環境格格不入,只會讓自己受到排擠,最後一事無成。

“和光同塵”非但要求我們儘量跟周圍的環境保持同步,即便是對那些自己看不慣的人,也無需急着與之劃清界限。


西晉大學者杜預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名士,他撰寫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這是我國早期研究《左傳》的最爲重要的著作,同時還親自指揮討伐東吳的戰鬥,統一了中國,可謂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當時知識領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人稱他“杜武庫”,稱讚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像國家的寶庫一樣,想從裏面取什麼東西就能取出什麼東西來。

可就是這樣一個風光無限的人物,在任荊州刺史時,卻經常向京師洛陽的一些權貴饋贈各種禮品,還動輒與他們一起飲酒作樂,席間談笑風生,親密如多年的故交。當時很多人對杜預的這種行爲感到不齒,也有人十分不解,說:“以你現在的地位,你根本對他們毫無所求,爲什麼還要在酒席上如此巴結他們呢?”杜預卻說:“我自然沒什麼有求於他們的,我之所以這麼做的唯一原因,是怕他們會加害於我。”


老子“和光同塵”可以說是一把進可攻退可守的利器。進,可以作建功立業的利劍;退,可以作明哲保身的盾牌。一般人總是認爲老莊哲學是教人出世,教人退隱的,但事實上,以“和光同塵”思想爲代表的老子處世哲學,是教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尋找一箇中間點。更進一步地說,在入世的時候,要有一個出世的態度,在出世的時候,也要有一顆入世的心。

老子的哲學從來不是涇渭分明、黑白瞭然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亦是此的辯證思想,纔是老子哲學的核心。

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非但在做事的時候,在選擇是非對錯的時候要懂得“和光同塵”,在做人的時候,在選擇入世與出世的時候也要懂得“和光同塵”,在入世和出世之間找到平衡點~…


【文中典故均有標註,詳參左傳,老子他譯,道德經,老莊哲學,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