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是谓玄同

“和光同尘”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内涵,出自《老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四句是老子核心思想——玄同哲学的一部分。玄同哲学是老子最伟大的思想,“和其光,同其尘”是玄同哲学的表达。老子的玄同思想极为深刻,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互缺的更深刻的表达方式。

“和其光,同其尘”包含了三重深刻的意义。尘与尘同,光与光同,尘与光同。老子用尘和光二个比喻,就是看到了尘和光都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没有质碍。物质与虚空的最大区别就是质碍,物质有质碍,虚空无质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意思为:智者晓得道体精微,所以不任意向人民施加政令;好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塞绝情欲的道路,关闭情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和尘俗同处,这就是玄妙的齐同境界。修养能达到这种境界,就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能够超越这种亲疏、利害、贵贱的,才是天下最为尊贵的人。

真懂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这叫做玄妙的大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谁也无从与他亲近,谁也无从与他疏远;谁也无从让他得利,谁也无从让他受害;谁也无从令他高贵,谁也无从令他卑贱。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阔、无偏见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人若只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他人的意见。是非纷纭,无所辨清。解纷的办法,就在于大家都放弃片面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有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它照射不到的阴暗一面存在。只看到了它照射着的一面,而忽略它照射不着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

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如此纷繁复杂,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只有破除成见、毫无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统一的终极运用。

要让自己尽量适应外界的环境,而不是去跟环境作无谓的斗争。每个人所在的世界总是有许多既定的规则,如果一直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只会让自己受到排挤,最后一事无成。

“和光同尘”非但要求我们尽量跟周围的环境保持同步,即便是对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也无需急着与之划清界限。


西晋大学者杜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士,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这是我国早期研究《左传》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同时还亲自指挥讨伐东吴的战斗,统一了中国,可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当时知识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人称他“杜武库”,称赞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像国家的宝库一样,想从里面取什么东西就能取出什么东西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人物,在任荆州刺史时,却经常向京师洛阳的一些权贵馈赠各种礼品,还动辄与他们一起饮酒作乐,席间谈笑风生,亲密如多年的故交。当时很多人对杜预的这种行为感到不齿,也有人十分不解,说:“以你现在的地位,你根本对他们毫无所求,为什么还要在酒席上如此巴结他们呢?”杜预却说:“我自然没什么有求于他们的,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唯一原因,是怕他们会加害于我。”


老子“和光同尘”可以说是一把进可攻退可守的利器。进,可以作建功立业的利剑;退,可以作明哲保身的盾牌。一般人总是认为老庄哲学是教人出世,教人退隐的,但事实上,以“和光同尘”思想为代表的老子处世哲学,是教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寻找一个中间点。更进一步地说,在入世的时候,要有一个出世的态度,在出世的时候,也要有一颗入世的心。

老子的哲学从来不是泾渭分明、黑白了然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亦是此的辩证思想,才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非但在做事的时候,在选择是非对错的时候要懂得“和光同尘”,在做人的时候,在选择入世与出世的时候也要懂得“和光同尘”,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中典故均有标注,详参左传,老子他译,道德经,老庄哲学,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