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酒

酒,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物,从华夏文明开始之初,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融入了我们的历史之中。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有许多形状和甲骨文、金文的酒字十分相似的图案。在我国民间也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在大禹时期就有仪狄造酒的传说,据《战国策·魏二》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初学记·二六》引《世本》:“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瓠叶》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一首先秦的诗歌《瓠叶》,让我们联想到了君子之礼与醇香的美酒。而酒,古已有之,是多种成份物质发酵后的结晶。


纵观中国文学史,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因此诗与酒常常相提并论。

中国的古典诗词离不开酒。比如曹操“对酒当歌”的慷慨,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气,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狂喜,白居易“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的风雅,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深,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销魂,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断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壮……种种寓意,造就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文人墨客,还是英雄豪杰;不论庙堂之上,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山村野老,都喜欢喝酒,“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酒中,他们书写着沧桑,激扬文字,挥洒豪情。

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短歌行》开头便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唐代史称“盛世之治”,是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其中李白与杜甫,既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也是酒文化上并峙的双峰。据统计,李白与酒有关的诗就有170首,杜甫更高达约300首。特别是李白,因杜甫描写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获得“酒仙”的桂冠。被人称作酒中仙的李白,更是个无酒不欢与酒为伴的大文人,他的名诗《将进酒》中已将酒者心境描画的淋漓尽致——

高兴得意时的独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若有朋到访的喜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激愤尘世时的麻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寂寞无言时的对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穷窘之境地的宣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若不是常年与酒相伴,克己复礼的大修为之人,恐怕很难有此不失礼数却又豪迈的张扬的金句了。


中国古人饮酒,都会倡导“温克”之礼,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所谓君子饮酒,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明代的《增广贤文》中记到:“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而清人张晋寿《酒德》中也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就莫强求”的意思吧。

这样看来,古人就算饮酒也唯君子之德而诫勉,那何为“君子”呢?“君子”一词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意思就是,君子宽宏大量,但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但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但不去争吵;洞察一切,但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


近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翘楚,除去小说、诗歌中还时常流露出对酒的喜爱,先生还专门另著一篇散文谈到对酒的独到见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便是如此。先生于其中鲜明地指出造成魏晋风度最大的原因便是药与酒,药是五石散,酒是杜康酒。历史上,魏晋文学先是经过血水浸泡,而后由文人的酒水催成。所以,这也就不难联想到先生为何要去追求隐士的潇洒倜傥,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造作,只是在追求只属于魏晋风度的清俊、通脱。

鲁迅先生爱酒但不嗜酒,酒在笔下,更多的是融入于字里行间的情与恨,鲁迅先生用酒是在笔尖找到了归宿,酒浓于每一个字眼,入木三分刻进去的是字字声声对封建礼教的痛斥责骂,对奴性的驱赶,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在人生中找到了自我的真谛,以酒会友走遍天下,以酒当歌直面人生,不为权势而动,不为世俗所套,这样的酒倒之可悲,漏之可惜,不如推杯换盏,不醉不归,此方为君子与酒的真姿态~…


【文中典故均有标注,详参《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诗经校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世说新语笺疏》,《李太白全集》,《鲁迅轶事》,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