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材質和能量

寫作書籍能夠給予人很多的啓發,但是生活體驗是寫作者必須積累的。看着多年前的作品,大部分作者的第一衝動都是修改,認定有太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書寫故事是構建作者的世界。基本材質應該是自己最熟悉的內容。不可否認很多人有天才的想象力,如柴春芽說:“人類不是憑靠自然科學知識,而是依賴文學想象,開啓了發明創造的智力冒險。”

但是,仔細考慮那些了不起的作家,作品描述的都是他熟悉和掌握的內容,完全脫離他的世界,會讓人很快感受到陌生和不適應。

同時,故事如果想給他人觸動,應該具備能量,能量應該來自哪裏呢?來自顛覆。

八股文也有起承轉合,沒人喜歡平鋪直敘,一眼就看得到頭,讀者用上帝視角審視,如果作者思路簡單,他們會笑着扔開作品。


塞內卡的《幸福生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等,作品中有充沛激情,閱讀者如同坐過山車般,體會到清新凌冽,印象深刻。

將認知徹底推翻,將命運教會的常識變成無法理解的舉動行爲,這是顛覆,將帶給作品個性。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說:

“話語不是目的,而只是一個手段,一種媒介。故事的材質是鴻溝,是一個人採取行動的時候,期望發生的事情和實際發生的事情之間裂開的鴻溝。是期望和結果之間、或然性和必然性之間的斷層。
要構建一個場景,我們應該不斷地撬開現實的這些裂縫。至於故事的能源何在,答案也是一樣:鴻溝。”


找尋斷裂的感覺會讓人非常痛苦。優秀的作家,往往精神上有着極大的傷痛。許廣平先生回憶,魯迅先生常躺在陽臺地板,孩子看着父親,也走到身旁,默默無聲躺在一側。

思考的痛苦無法述說。電荷從電磁的一極跳向另一極,生活的火花也是在自我的現實之間這道鴻溝的兩岸來回跳躍。

寫作者利用能量發動故事的引擎,打動觀衆的心。沒有能量,就應該放鬆一些。

堅持儲備,努力前行,聚焦目標,書寫熟悉的領域,思考認知矛盾,這會讓故事更加動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