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佛法看世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看希阿榮博堪布的書,總能獲得一種心靈的梳理和釋放,總能從中有所收穫和頓悟,總能從人生的不同角度看待安放靈魂的方式。幾年前看過其第一本書《次第花開》,那本書是我對於佛教最初步的啓蒙。幾年過去,看過更多的關於佛教的書籍,再看《透過佛法看世界》時,便可以更系統的理解希阿榮博堪布堪布想表達的世界,以及透過文字理解到自己想理解的更深層的體悟。

書中講“心靈的安頓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們在追求這安頓和自由的過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2020年關於社會和精神我有過這樣的思考:“社會的本質是獲取資源,滿足慾望,實現自由。精神的本質是尋求慰藉,安放靈魂,獲得解脫。”人一生的四個高境界:強健的體魄,平靜的內心,清澈的大腦,開放的心態。其中內心的安頓是一切之本,這也是佛教的必修課。

佛教的思維初始點是緣起理論,萬物因緣聚會,互即互入,世界上的一切都會在不同的時間、空間組合下發生前後的因果聯繫。理解佛教的緣起理論,才能學會系統性的看待問題,而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樣才能形成較大的格局,所謂的格局就是系統性的看待問題,從整體看待利益得失,而非從局部斷定取捨。書中有兩句話比較能體現緣起理論,一個是《阿含經》中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次滅故彼滅。”一個是《楞嚴經》中所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明滅。”

書中寂天菩薩的一句話對人真是醍醐灌頂:“整個大地鋪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們就能免收荊棘砂礫之苦。”人的一生不僅僅要給我們的肉體穿上鞋子,免收砂礫之苦,也要爲我們的精神穿上“鞋子”,抵禦精神之苦。

禪宗說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皆是禪。心若禪定,一切禪定。

關於沙門。《佛說四十二章經》裏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沙門即出家人,是梵語,意爲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聞思很重要,修行也很重要。

關於輪迴。佛陀在《圓覺經》中解釋:“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無有,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三界六道,三界指色界、無色界、欲界,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人生如河流,是一場前後的遷流。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是完全一樣的,細胞在新陳代謝,分分秒秒間,構成我們身體的細胞都在變,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身體從昨天過到了今天。就心而言,覺知、感受、認知、思想等並非自成一體,而是一個個念頭的前後遷流。前前後後的因果相續,就像一條河,下游的水由上游而來,早已不是同樣的水,卻也不是別樣的河。

在《大寶積經》中,佛陀告訴迦葉:“心如河流,生滅不住。心如燈光,因緣所起。心如閃電,剎那不住。”色、受、想、行、識皆是剎那不住、生即是滅,如同流水和燈焰一般,看似持續不間斷,實際上每一剎那都不同。當你看見雄鷹飛過長空,其實並沒有一隻鷹從東邊的天空飛到西邊,有的只是無數剎那的“鷹”的現象,隨着因緣的變化而出現在不同的位置點上。

關於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佈施,讓我們學習放棄財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棄逃避之心和種種不良習慣。忍辱,放棄傲慢、焦躁和敵意。精進,放棄惰性;禪定,放棄散亂、攀緣帶來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結果,最終我們將學會放棄對自我和實有的粗大、細微的各種執着。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可以歸納爲戒、定、慧三學,正語、正業、正命爲戒,正念、正定爲定,正見、正思維、正精進爲慧。正見即正確的見解,包括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所謂修行,就是建立一個正確的觀點,然後去串習。正思維是思考辨析正見,正念是守住當下,活在當下。

十惡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遠離貪心、遠離害心、遠離邪見。

以下摘錄書中經典:

比物質生活更高一層的是情感和思想世界,比情感和思想又高一層的是精神世界。

佛法甚深微妙,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這樣的時空觀、緣起觀,一粒塵沙中有無量世界,一念超越三大阿僧袛劫,確實超乎尋常。

“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憾。”—米拉日巴尊者

有人在此世界明心見性後,往生極樂淨土;也有人往生淨土後明心見性。

空性不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論你理解不理解,空性都未曾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2021.2.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