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裏的年味兒

臘月二十一是爸爸的生日,回到家,看到廚房裏有很大一塊豆腐。

我問媽媽:“怎麼買了這麼多豆腐?”“這是你爸自己做的。快過年了,做點豆腐喫,也留點老漿用。中午我就給你們燉一塊喫。”媽媽絮絮叨叨的說着。

中午喫飯的時候,果然一盤色香味俱全韭菜炒豆腐就端上了桌。韭菜碧綠,豆腐嫩白,韭菜的鮮味和着豆腐的清香瞬間就抓住了我的味蕾。夾一塊豆腐塞進嘴裏,又滑有嫩,帶着一股特有的香味。爸爸做豆腐的手藝果然非同一般!


做豆腐的關鍵在於點豆腐,也就是把老漿摻到煮開的豆漿裏,讓都蛋白凝固。原本白花花的豆漿像是被施了魔法,逐漸變成豆腐腦。然後再把豆腐腦放到模子裏,擠壓出多餘的水分,就變成了豆腐。老爸做出來的豆腐不像內酯豆腐那樣不成塊兒,也不會像石膏豆腐那樣老,不僅沒有滷水味,還帶着一股清香。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作爲一個廉價的蛋白質的來源,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過年的時候,誰家過年還不買幾塊豆腐喫呢?

一塊兒方方正正的豆腐,捏一撮鹽,往供桌上一擺就是一盤菜;把豆腐切成小塊,往油鍋裏一炸,金黃金黃的炸豆腐就出鍋了;大年初一早上是一定要喫白菜豆腐餡兒餃子的,豆腐開啓素素靜靜的一年。當然,在中華美食菜譜裏,豆腐的做法還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豆腐不容易壞掉。

從我很小的時候老爸就開始做豆腐、賣豆腐了。每年快要過年的時候爸爸都格外忙。因爲要豆腐的人家多,每家要的量也很大,很多都是提前好幾天就訂下了。所以爸爸就沒日沒夜的在忙着做豆腐。這一鍋豆腐壓着的空裏,那一鍋的豆子就開始磨了。那個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在煙霧繚繞的豆腐坊裏,磨豆子、煮豆漿、點豆腐…

賣豆腐賺不了大錢,可是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裏,即便是打一塊豆腐,也總是有人欠着賬。所以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爸爸總是揣着他的記賬本兒挨家挨戶的去要賬,直到接近夜裏十二點纔回來。可是即便如此,欠了一年的賬能要回來也是令人高興的事。

現在雖然爸爸已經不再賣豆腐,但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他還是會做一鍋豆腐,有自己喫的,也有給親戚長輩送的,當然也少不了我的。

臨走的時候,兩塊豆腐被緊緊地裝塑料袋裏,小心的放在包裹裏。

相信,在今天這樣大魚大肉的餐桌上,豆腐依然有着一席之地。因爲這豆腐就像老百姓的日子,方方正正、踏踏實實、清清白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