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你爲什麼來這裏?

沒想到兩天就把這本書讀完了。

“我”因爲想要逃離當下的生活而選擇開車旅行。結果在高速路上遇到堵車,因爲不想等待,所以選擇了其他的路離開,結果卻迷失了方向,最後停在“你爲什麼來這裏”咖啡館。

整個的敘述似乎帶着一些神祕色彩,也許這只是“我”的感覺。

在咖啡館裏,我與店主以及招待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就“我爲什麼來這裏”進行了思考。

我爲什麼來這裏?

這真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問題。因爲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思考過的人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找到答案的人卻不知道如何去實現。

那些有自己的答案,並知道如何去實現的人真是幸運兒。

我爲什麼來這裏?也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要是有人找到了答案,就會產生另一股同樣強大的力量。人們一旦知道了他們爲什麼來,爲什麼存在,找到了活着的目標——他們就想實現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就像藏寶圖上代表藏寶地點的×。一旦看到了×,你就很難假裝沒看見,很難不去尋寶。一旦有人知道了他們來這裏的目標,他們從情感上、甚至從生理上,都很難不去嘗試實現那個目標。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文中的主人公一樣,我們並不知道生存的意義。

我們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或者別人想讓你做的事。

我們所作出的大部分決定都是爲了迴應他人的期待,比如說家人的建議、文化環境帶來的壓力和別人的看法。

“當一個人弄清了他爲什麼存在,就相當於定義了自己的‘存在意義。”文章簡稱其爲‘PFE’。

“在我們努力實現PFE的過程中,我們受到的外部限制少之又少,更多的限制是我們自己加在自己頭上的。”

如果一個人弄清了自己爲什麼存在——知道了自己的PFE,他就能把時間花在有助於實現PFE的事情上。沒弄清自己PFE的人也會花時間做很多事,他們是把時間花在了無益於實現PFE的事情上。

凱茜分享了自己跟綠海龜比賽游泳卻輸了的故事。

“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個頻道,你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時,你可能已經沒有力氣或時間了。”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機會,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每一天,我都有機會用行動回答“我爲什麼來這裏的問題。不需要等到‘退休’。

現實是,我們有太多需要努力和奮鬥的“目標”。我們要住寬敞明亮的房子才能身心舒適,我們要穿質量上乘的衣服才能顯得有氣質,我們要化妝,要養生……

我們有點兒而不是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原因就在於我們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營銷信息中,如果不謹慎點兒,我們肯定會把自己的幸福和滿足寄託在某樣產品或服務上。

廣告所告訴我們的:即擁有那些產品,你能獲得滿足感,但如果沒能擁有那些產品,你的人生就是不圓滿的。

我們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爲了彌補心中因此產生的空虛,我們會買更多東西。我們希望廣告是真的。

我們要弄清楚的是“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如果你已經達成心願,或者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沒有理由會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機會啊。

這也許就能解釋,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科學家爲什麼選擇放棄治療而是整理自己的學術成果。爲什麼年逾90的大學教授爲什麼沒有去養生,而是風雨無阻地晚上出來撿垃圾只爲資助學生上學。

“只有當你弄清自己爲什麼存在,並且開始爲這個存在意義做出實際努力後,你才能感到滿足。”

弄清楚自己爲什麼存在並做出實際努力的人看起來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都非常享受他們所做的事。他們很自信,不會給人留下虛張聲勢的印象。他們都胸有成竹,彷彿認定事情會按照他們的意願發展。

這樣的人也更容易感染別人,讓大家願意去幫助他。

所以他們看起來更加幸運,更容易成功。

我們應該知道,不管別人讓我們相信什麼,不管我們在廣告裏聽到什麼,不管我們對工作的高壓有什麼感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

尋找人生存在的意義,併爲了實現這一意義而努力。

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體會到快樂。

不會因爲物質不滿足而感到空虛,也無需用物質上的滿足來填補空虛。

因爲無需追求物質滿足,我們就不會被困在金錢的牢籠中。

因爲我們始終感受到存在的快樂,因而無需害怕死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