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

第一講:宋朝的再認識

1.宋朝的立國形勢(宋朝所面臨的形式如何,在這樣的形式下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樣的正策,這樣的政策對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天下大勢分南北: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的歷史特徵。

(2)內憂外患的總體格局:崇文抑武,甚至重文輕武。

(3)“立紀綱”與“召和氣”相輔而行。

(4)宋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地位。宋代處於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期。面臨着來自內部與周邊的諸多的新問題、新挑戰,不是古代史上國勢強勁的時期。

宋代的文化風氣(表現在那些方面,就其中一點感想)

(1)出現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趨勢。

庶族士人的成長:從士人階層的成長來看,宋代的科舉制度給予許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崛起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兩宋士人在文章、經術、政事等方面能力更加全面。

(2)城市空間與市民階層的興起:城市相對開敞

(3)文學重心下移:文學體裁從詩文擴展到詞、曲、小說,與市井有了更爲密切的關係;創作主體從士族文人擴大到庶族文人,進而擴大到市井文人;文學的接受者擴大到市民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大衆。

(4)宋學的興起:宋代所有學術成就都包括在宋學之內;新儒學是宋學的主流,重點在於對先秦兩漢儒學經典的重新解釋闡發;新儒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派別是理學;道學主要是指二程兄弟和朱熹這一派系,是理學的主流派。

(5)士人的交遊活動:通過讀書、科舉、仕宦、創作、教學、遊賞等活動,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結成了多種類型、不同層次的交遊圈,這是當時重要的人際網絡。

3、對於意境的追求(哪些,)

(1)雅俗兼備:趨於平民化,精緻與俚俗互通。

(2)畫作中的意境:畫境、詩境、心境貫通彼此,渾然一體。

(3)“簡約”之美;

(4)多元的融合:士人羣體構成的多元、生活內容的多元、思想意識的多元、藝術品位的多元,呈現出宋人生活中一體多面,雅俗相依的雙重文化性格。

第二講:理學——士大夫的深邃平靜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自明吾理:北宋儒學復興運動

北宋儒學運動的興起。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范仲淹的“憂”、程頤的“仁”、張載的“感”。指向對他者責任的承擔。

宋代儒學復興的核心問題:如何爲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

北宋五子的貢獻: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張載。

程顥:把儒學復興運動的核心主題概況爲“自明吾理”——我們的道理一旦樹立起來、正確的思想一旦樹立起來,錯誤的東西自然也就沒有了市場。

仁包四德:北宋五子的哲學(北宋五子的哲學觀以及對於哲學體系的發展、朱子理學的貢獻)

“一本”:一元論

程顥最大的貢獻是對北宋道學話語體系的建設。衡量一種哲學體系正確與否的“一本”原則。天理:

心性:氣

修養功夫:敬

對“仁”的表彰

價值論:對“仁”這一根本問題的表彰以及對“仁”的內涵的重新賦予。(以知覺言仁、一體言仁、以生意言仁)

(3)仁包四德:義禮智信皆仁也。

3、理一分殊:朱子理學的貢獻

(1)對朱子的誤解:“去人慾”不是簡單的去除人的慾望,而是指去除過度的慾望。

(2)理與氣的探討:理氣先後、理氣動靜、“理氣同異”、“理一分殊”。

(3)崇敬偉大先哲:面對偉大先哲的態度

第三講:書法——宋代的尚意書風(宋代書法的總體特點、對書法的創新、繼承、發展及不同書法家的特色)

王連起:故宮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宋代書法的創新

尚意書法的成因:龐大的生活優裕的官僚階層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強調書法的抒情功能。

創新又豪放的蘇軾:尚意輕法、書貴自逞,“意”就是根據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理解來進行創作,主要靠獨創精神。

草書如鐵絲糾纏的黃庭堅

入古出新的米芾

傳統書家之復古

蔡襄:宋代楷書第一人

薛紹彭:嚴守法度的書家

吳說:皇帝都佩服的書家

張即之:碑文寫在紙上的第一人

皇家書法:徽宗與高宗

書畫愛好者的父子皇帝:

宋徽宗與瘦金體

宋高宗的書法

第四講:宋畫——從“繪畫”到“寫畫”(宋畫的變化,代表人物的繪畫特點和追求)

朱青生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從趙孟頫回望宋畫

繪畫的目的不再僅僅是模仿現實和表現對象,而是在於畫出對象所沒有的東西。

追溯書畫同源之本

蘇軾的“畫不像”:表達人對於世界的直接感受和把握。

米芾的“書中畫”:圖畫並不只是人爲的畫面,而是講究如何讓人去觀察大千世界。

書畫同源的根源:王羲之。在線條筆畫裏把對世界的理解和對人性本質的表達充分地顯現出來。

走向“寫畫”:用書法地方式來寫畫。

重看宋畫歷史地位

第五講:宋詞都市燕樂中的宋詞

康震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唱出來的宋詞(宋詞的演唱特色)

音樂文學

伶工之詞與士大夫之詞

創作目的娛樂化、語言通俗化、內涵淺顯化;文人詞比較典雅、迂迴和含蓄。

(3)詞的演唱與傳播:宋詞的來源是音樂,宋詞的傳播依靠演唱,是一種集表演性、音樂性、文學性於一體的悅耳、悅心、悅目的新的詩歌藝術形式。

2、市井生活中的宋詞(表現對象)

(1)愛情之美

(2)城市之美

(3)山水之美

3、士大夫筆下的宋詞(代表詞人及詞風)

(1)柳永——白衣卿相

(2)蘇軾——豪放全才

(3)辛棄疾——壯志未酬

(4)李清照——詞人翹楚

第六講:宋瓷優雅內斂的極簡美學(欣賞宋瓷之美、探究燒瓷之法、感悟極簡之韻)

廖寶秀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極簡主義的宋瓷之風

宋瓷美在樸實無華、優雅端莊、內斂、溫潤寧靜,體現出整個宋代崇尚禮制、自然的文化精神。

(1)北宋汝窯:胎骨、釉色、支燒痕跡。

2、五大名窯的釉色之美

(1)宋代名窯:汝、定、官、哥、鈞

(2)定窯——色白天下:瑩潤牙白

(3)南宋官窯:造型典雅、多重施釉、深淺粗細相交的冰裂開片紋;紫口鐵足。

(4)哥窯——金絲鐵線:

(5)鈞窯——霞紫瑰紅

3、宋人的瓷器使用之道

(1)繪畫所見宋代生活陳設

(2)哥釉香爐香具

(3)鈞窯花器的使用

第七講:名物——平凡器物中的人間清趣

揚之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員

1、金銀盃盞中的詩心詞魂:象生花式盞與詩詞的相互浸潤

2、花器香器中的生活藝術

(1)日常化的宋代花事:日常化與大衆化,商業化又浸潤詩意

(2)士人多好“小瓷瓶”:瓶花裝點書房、點綴筵席。

(3)香事雅韻:把香事日常化、詩意化

3、文房四友中的士人情懷:書房陳設及用具的講究

第八講:茶事——啜英咀華:宋代點茶

鄭培凱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

宋朝點茶中的審美(親自嘗試點茶)

追求審美極致,只是追求客觀物質性的視覺美感,還有視覺聯想帶出來的精神追求與嚮往。

蘇東坡與文人茶事(蘇軾中所蘊含的審美追求)

品茶過程中讓心靈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詩中蘊含着作者的審美追求。

強調視覺審美,而忽視對茶的味覺及嗅覺審美。

宋徽宗與皇家茶事(最高統治者喜好和追求對社會審美的影響,探討今茶與宋茶的異同)

宋徽宗深諳點茶之道

第九講:雅集——文人的雅聚樂集

葉放 當代藝術家、園林學者

何爲雅集:(再現雅集)

雅集者,以雅爲訴求,以集爲形態,尚雅之人以雅情行雅事的聚會。金谷園雅集、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杏園雅集。

2、雅集的承載之地(遊覽雅集之地,感悟雅集之樂)

公共園林蘭亭、私家園林

今日的雅集再現

通過體驗來感受雅的生活方式,進而感悟雅的文化態度。以把玩、會意、興境爲內容環節。

把玩:一種中國人的欣賞道法,以體驗、領會等方式來參與和介入

會意:一種中國人的文化角度,以五覺、五味、五臟、五行等態勢進行文化感悟。

興境:一種中國人的審美體系,以詩賦、書畫、琴曲、演藝等形式表達審美感懷。

第十講:《清明上河圖》——繁華背後的憂思

(藝術是社會的反映,1、研究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對繪畫的影響;2、透過《清明上河圖》窺見北宋的社會現狀;3、畫作對於當時社會的意義)

餘輝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畫家張擇端

張擇端的故里和家庭(張擇端所生活的家鄉以及成長的家庭對他產生的影響)

何爲界畫(界畫的出現爲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催生名畫的社會背景

開封城是什麼(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宋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

汴京城裏的夜市(商業的發展爲張擇端提供了表現的對象)

市肆和瓦子裏的說唱藝術(說唱藝術推進了北宋俗講文學的發展,後期出現以辛辣的手法諷刺現實社會中的弊病,促使張擇端以自己擅長的繪畫形式揭露社會弊病)

水到渠成的《清明上河圖》(前代畫家的藝術鋪墊)

《清明上河圖》繪於何時(崇寧、大觀年間)

畫中細節於社會面貌(《清明上河圖》詳細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畫中的重重玄機

元明文人早已看透張擇端的作畫用意

一個沒有名字的地方:畫家不是畫具體某個地方,而是爲了能夠概括提煉出在開封城各個地方發生的事情。

“細思恐極”的畫面情節:畫中所反映的社會弊病和社會矛盾。

張擇端的黑色幽默

極大的貧富差距

張擇端最後“三問”

張擇端作畫的政治背景

諫言之風

藝諫的智慧

朝臣之諫

北宋畫諫成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