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玲覺知生活356】:父母如果加深對自己的瞭解,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多憤怒、叛逆,一直打遊戲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體驗,而不是對孩子行爲的推測,來審視我們和孩子的互動,如果我們只是假設孩子的行爲不當,可能會容易忽視互動過程中自己的部分,忽視自己內心的感受。


如果能充分覺察到自己的體驗,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孩子,跟孩子保持情感連接,而不是斷定孩子的做法是錯的,切斷跟他們的聯繫。

如果父母努力加深對自己的瞭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因爲其實所有人都想要滿足自己的重要性和歸屬感的需求。

所有的衝突都來自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都是人們內心挫敗感的延伸,只是因爲需求沒有被滿足。

那我們如何透過覺察自己的狀態,就知道孩子的狀態。

我們對孩子的行爲感到煩躁或惱火,他們可能覺得是被忽視了或者是失去了情感的連接,正在尋求關注,在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願意給到孩子更多的關注孩子,孩子就又可以恢復到快樂的狀態。

但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當孩子來尋求關注的時候,我們都會推開孩子,想要忙自己的工作,覺得孩子很粘人,會不耐煩。

而這個時候孩子沒有得到我們的關注,就可能變得更加挫敗,就會從尋求關注進入到權力鬥爭。

然後我們會覺得,被孩子的不尊重,不服從給激怒了,覺得他們是在挑釁自己,好像是孩子在刺激我們進入權力鬥爭,以便覺得自己很重要,然後獲得情感連接。


但通常孩子用這種方式的時候,也並沒有辦法從我們身上得到鼓勵和關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想方設法的惹我們生氣,因爲在孩子心目中懲罰她們的父母比忽略他們的父母好。

如果孩子用權力鬥爭,還得不到我們的關注的時候,孩子的行爲就會繼續升級。她的行爲會讓我們感到震驚傷心,或者是覺得被背叛了,孩子很可能感覺失去了跟父母的情感連接,以至於她想到的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你讓我難受,我也讓你不好過,這就叫做報復。

當孩子用這種報復的方式,我們還在繼續起反應,還沒有去關注到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行爲就會感覺到迷茫、無助、無力,因爲孩子好像完全都疏遠了我們,根本就無法觸及,這個時候孩子就進入了自暴自棄的狀態,那個受挫的程度是那麼的深,以至於都徹底放棄了希望,不再想要從父母身上得到重要性和歸屬感。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是在我們不斷的忽視自己的體驗。忽視孩子體驗的時候,進一步的加重。

不管孩子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如果我們能夠去重視自己身體的體驗。對孩子有關注,花些時間去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都會往好的狀態發展。

一個被滋養的生命,需求被滿足,一定會向上向善茁壯成長,想要創造。

而被壓抑摧殘的生命,總想破壞,報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