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玲觉知生活356】:父母如果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愤怒、叛逆,一直打游戏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对孩子行为的推测,来审视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如果我们只是假设孩子的行为不当,可能会容易忽视互动过程中自己的部分,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


如果能充分觉察到自己的体验,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孩子,跟孩子保持情感连接,而不是断定孩子的做法是错的,切断跟他们的联系。

如果父母努力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因为其实所有人都想要满足自己的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

所有的冲突都来自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都是人们内心挫败感的延伸,只是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

那我们如何透过觉察自己的状态,就知道孩子的状态。

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烦躁或恼火,他们可能觉得是被忽视了或者是失去了情感的连接,正在寻求关注,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愿意给到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孩子就又可以恢复到快乐的状态。

但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当孩子来寻求关注的时候,我们都会推开孩子,想要忙自己的工作,觉得孩子很粘人,会不耐烦。

而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得到我们的关注,就可能变得更加挫败,就会从寻求关注进入到权力斗争。

然后我们会觉得,被孩子的不尊重,不服从给激怒了,觉得他们是在挑衅自己,好像是孩子在刺激我们进入权力斗争,以便觉得自己很重要,然后获得情感连接。


但通常孩子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也并没有办法从我们身上得到鼓励和关注,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想方设法的惹我们生气,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惩罚她们的父母比忽略他们的父母好。

如果孩子用权力斗争,还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继续升级。她的行为会让我们感到震惊伤心,或者是觉得被背叛了,孩子很可能感觉失去了跟父母的情感连接,以至于她想到的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你让我难受,我也让你不好过,这就叫做报复。

当孩子用这种报复的方式,我们还在继续起反应,还没有去关注到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感觉到迷茫、无助、无力,因为孩子好像完全都疏远了我们,根本就无法触及,这个时候孩子就进入了自暴自弃的状态,那个受挫的程度是那么的深,以至于都彻底放弃了希望,不再想要从父母身上得到重要性和归属感。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在我们不断的忽视自己的体验。忽视孩子体验的时候,进一步的加重。

不管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去重视自己身体的体验。对孩子有关注,花些时间去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都会往好的状态发展。

一个被滋养的生命,需求被满足,一定会向上向善茁壮成长,想要创造。

而被压抑摧残的生命,总想破坏,报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