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课堂

今天读了陈教授《观课议课和课程建设》中“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这部分内容,他认为:从状态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认为教育要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另外一种观点强调“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它本身也是目的。我首先看重的是“教育本身该是生活”。

把教育看成是生活的预备的人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他们能从不甜的一头吃起,怀着“后面能吃到甜的”的理想。但这样的吃法引出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在吃的过程中老感觉不到甜味,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想法而放奔吃这根甘蔗?推而广之,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感受不到快乐而放弃学习的?肯定是有的。最极端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因为学习失败、学校生活痛苦而放弃生命的情况并不鲜见;另外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更常见的放弃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上那些冷漠的神情、呆滞的目光告诉我们他们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不在学习中了。

二、理想课堂是能帮助学生学会生活的课堂

强调“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能忘记教育为未来生活预备的责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要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生存的本领需要社会化适应,生活的智慧需要超越和突破,需要个性化发展,学会生存和生活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理想的课堂当然应该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但这需要一种新的自觉,那就是在追求“三维目标”中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未来更加敞亮。好的教育既建构知识,也建构未来生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建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课堂上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人生提供帮助,这是我观察课堂的又一视角。

三、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首先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跟进反应。比如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或者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无动于衷,就说明你的行为是无效果的。其次要有效益。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但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有效益。

再次要有效率。有效率的教学需要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有了效益,方向上是我们需要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有效率的教学了。实践中,我们建构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时间。考查教学效率需要抓住时间这个关键点。从经济学角度看,教学中最大的投入是时间投入,时间应该是衡量教学效率的主要指标。另外,重视时间体现了重视过程,希望通过观察过程研究效果,通过改善过程提升效果。

必须承认,一方面,并非所有学生都喜爱智力活动并能将兴趣集中在学习活动上,所以,教学时需要激发学生参与智力活动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另一方面,“文武之道,一张一绝”紧来的智力活动又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做调节,人终究不是机器。在重视和开发闲暇活动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又要看到它们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在评估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必须注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理想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有对度的把握的问题。效率也不是越高越好,真理向前跨进一步,也就成了谬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