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爲什麼丁元英能幫王廟村脫貧?他的戰略思維,值得每個人學習 一、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去馴化未開化的村民

看過《天道》的人,都會被丁元英創造的王廟村神話所震撼。

一條鳥不拉屎、窮得褲袋叮噹響的貧困村,村民都自覺無望,信上帝也不管用。

但是,自從村裏來了丁元英,就管用了。

爲什麼丁元英就能幫王廟村脫貧呢?

因爲他有戰略思維。

那他是具體如何用戰略思維,幫助王廟村脫貧的呢?


一、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去馴化未開化的村民


不得不說,王廟村的村民確實沒怎麼見識過世面。

這表現在他們不瞭解市場經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以拿到市場上去競爭的核心能力。

幸好丁元英幫他們找到了,那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正如他所說:

“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市場的生存競爭非常殘酷,勝負往往就在毫釐之間,兩敗俱傷你比他多一口氣,你就是贏家。“

對從小就忍受餓肚子、經常要喝西北風的王廟村村民來說,忍不是難事,但他們要怎麼才能能呢?

丁元英爲了挖掘他們的才能,採用的戰略,和《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裏的做法如出一轍:


1、調查分析


首先,他和拯救王廟村2個發起人葉曉明、馮世傑聊,確認了他們兩個都想在王廟村生產音響。

爲了促成這件事,丁元英親自去了王廟村去做實地調查分析。

到了王廟村,他和本村的馮世傑邊聊邊沿着村子走動。

在走動的過程中,他發現這條村的路面坑窪不平、電線東拉西扯,都是破舊的老房子。

村裏大概有100多戶人家,有技術專長的是周國正、吳志明、李鐵軍和村東頭的劉大爺。

村裏的部分男人娶不起媳婦,孩子上不起學,更令他喫驚的是,有些人家居然窮到連1年4塊錢水電費都交不起。

對王廟村的地形村貌、人口狀況和經濟狀況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後,丁元英再通過相關的雜誌、廣告、網站和馮世傑他們提供的資料等所有可能的渠道,去了解音響行業的狀況。

通過分析、研究各種信息,他制定了針對王廟村經濟的商業運作計劃。


2、揚長避短


丁元英制定的商業運作計劃,充分體現了他揚長避短的戰略思維。

他根據經濟學裏的“侷限”理論,決定不和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硬碰硬,而要錯位競爭。

爲此,丁元英總結出王廟村要生產的產品需要滿足以下4個特點:

(1)  面向高消費階層的高品質產品,社會總需求有量,不足以承載現代化工業流水線,達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產基數。

(2)  勞動密集型產品,一般的投資規模無法形成工業流水線生產。

(3)  是比較容易掌握和傳授的技術,是人都能幹。

不是和人家比技術,是比工夫,比勞動力資源和勞動力成本。

(4)  是可以分解加工的產品。每個農戶都能利用家裏的房屋和院子生產,不受場地條件的限制。

這4點,丁元英運用了經濟學原理的“根”:需求定律,從高消費階層的需求出發,專注只做滿足他們需求的高品質產品。這樣的數量雖然不會很大,但養活王廟村的村民足矣。

由於數量不大,達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產基數,現代化工業流水線生產的企業,必然會放棄這塊邊緣市場。

產品的技術門檻還得低,因爲王廟村稍微有點技術的,也就四五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主要就得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去競爭。

而且受王廟村的條件所限,不可能在這裏建工廠,集中大家在一起幹活。

只能做可以分解加工的產品,這樣每個農戶在自家完成就可以了。

而且這個做法相對比較靈活,多勞多得,到了農忙插秧收割季節,大家可以先忙完這個,再做音響。

不得不說,丁元英制定的這個商業計劃,是爲王廟村量身定做。

計劃的實戰性,和村民的能力是匹配的,體現了經濟學的“均衡”理論。


3、        連貫行動


經過揚長避短制定了商業計劃後,丁元英設計了以下連貫行動:

(1)  拉投資人入股

王廟村要走市場化路線,得成立公司。另外,他們生產要買一些設備以及原材料,這些都要花錢,但是村民們沒啥錢,所以他們必須引入風投。

丁元英給他們物色的投資人是歐陽雪,並且歐陽雪要佔51%的股份,從法定程序上可以控制這家。不然萬一公司的人管理失控,歐陽雪是最大的受害者。

那他爲什麼會選歐陽雪,而不是好朋友韓楚風呢?

正如丁元英所說,歐陽雪滿足人文背景、出資能力和平等身份3個條件。

歐陽雪具備可以出資100萬的能力,她曾經也是窮孩子,也沒怎麼上過學,和王廟村的村民文化差不多,大家都屬於平等身份。

但是,韓楚風就不一樣了,他對村民而言是高高在上的碩士高才生,是正天集團的董事長。

窮人容易有仇富心理,相對而言,歐陽雪會是更好的選擇。


(2)  藉助女友芮小丹和詹妮,爲格律詩造勢

(3)  拉樂聖、入局

(4)  展覽會引爆市場

(5)  和樂聖打官司,不中用的人不留,把肖亞文推向前臺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