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清明時節的雨,如此惹人“斷魂”?

提起清明節,很多人腦海裏會自動響起杜牧的這首同名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逆襲成爲中國的傳統節日。

清明時節本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可也會常常趕上“鬧天氣”。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這天,就遇上了“潑火雨”。

杜牧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別出心裁,因爲“紛紛”這一個詞,形容不同的事物,那意境是不一樣的。

《世說新語》裏就曾經記載一個《詠雪》的小故事: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子侄輩的人談論詩文。

不一會兒,雪下得緊了,謝安就跟我們現在的家長一樣,問身邊的子侄們:“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兒子胡兒說:“就像把鹽灑在空中一樣”, 胡兒就是謝朗。謝安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謝道韞的“詠絮”才名便由此而來。

之所以講這個小故事,主要是爲了說“紛紛”這一個詞,一般若是形容雪,則表示下得很大,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對不是大雨,而是細雨。是韓愈說的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的雨。

它不像夏天的傾盆大雨,和淅淅瀝瀝的秋雨也不是一個味道。這“春雨紛紛”,籠罩着萬物,一切顯得迷濛又有點春寒的感覺。這雨還有襯托“行人”心情的作用,正所謂“無邊煙雨細如愁”嘛。

這裏的“行人”,不是指那些逛春賞景的人,而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黯然神傷。

爲什麼清明節,再遇上下雨,杜牧就會覺得情緒低落,以至於“斷魂”呢?

因爲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的情感色彩裏是比較重的。這天,本該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禮節風俗的意味比較濃。

很多人,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在遇到節日時,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王維在重陽節想家,杜甫在白露節氣思念兄弟,蘇軾在中秋節想念弟弟蘇轍……所以,清明節杜牧一個人在外,情緒不佳也可以理解了。

逢上過節,再加上孤身趕路,那就更容易觸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衣服盡溼,這就給他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爲什麼詩人在這個時候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斷魂”,那太沒來由了。

既然下了一點小雨,說不定還溼了衣服,就得找個地方歇歇腳,喫點飯,喝點酒,烤烤火,解解乏什麼的。於是他開始問路,哪裏有給行人歇腳的地方呢?“牧童遙指杏花村”。

杏花村遠嗎?其實遠不遠,關鍵在於牧童這一指,你順着牧童的手指遠遠望去,嗯,看到一個酒家的酒帘子,不遠不近。太遠了牧童指着你也看不到,太近了你自己就能看到,也不用別人指。不得不讚嘆杜牧這首詩寫得秒啊~~

後人受杜牧這首詩影響,很多人用“杏花村”作酒店名。曹雪芹《紅樓夢》中的“杏簾在望”指酒家,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說“你要喫好酒就到杏花來”。

“杏花村”太深入人心,以至於以前很多地方發生爭奪“杏花村”的商標戰,有安徽貴池,山西汾陽,江蘇南京及江蘇徐州等多地紛紛參戰。幾番論證,再加幾番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法院做出終審判決:山西汾陽得到酒的商標權,旅遊的商標權則爲安徽貴池擁有。

於是安徽貴池人大力發展他們的“杏花村”旅遊產業,搞得紅紅火火;汾陽人當然也不示弱,他們的“杏花村”汾酒遠近聞名,汾陽更成了中華酒文化發祥地。

但是杏花村到底在哪裏,具體是指酒名、村名,還是店名,恐怕只有長眠在地下的小牧童和杜牧知道啦!

另外因爲這首詩詩情太美,佈局太妙,它又被各種在創作,不得不說大家都挺有才的。

宋詞裏的《清明》這樣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元曲裏的《清明》這樣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有人直接把每一句的前兩個字去掉,把它改爲五言詩,意思沒變,就是把“牧童”變沒了(牧童表示委屈),是這樣的——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在古典詩詞的大海里,一首小詩,能被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創造,實屬難得。想到此處,杜牧應該不會再“斷魂”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