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碎片 1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所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 1996 年。半自传的色彩和散文式的书写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成为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史铁生作品中的许多主题也在这部小说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他人生的思索之极。

我第一次读《务虚笔记》是在十多年前的高中时代,当时觉得写法新奇,读完后有很多地方似懂未懂,当时就想着以后要重读。如今陆陆续续读过一些其他书,也经历过一些生活之后,决定再读一遍,看看会有什么新理解。

《写作之夜》

史铁生对哲学与宗教颇有兴趣,身体的限制让他的思想浪得更远,其写作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小说开头便以两个孩子开头,直接引入哲学中关于实在的探讨。作家笔下的人与事是人脑中的印象与设想,通常认为,这与真实空间里存在的人与事不同。而史铁生显然倾向于唯心论,他有部散文集就叫《记忆与印象》,重要的是人脑中的世界,对个人来说,记忆与印象才是最为真实的存在在。「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接下来就是那个很重要的问题:「死是什么?」但和小孩一样,我们也并不清楚。那反过来,生是什么?正在成长的孩子显然是生之代表,而他们在探究一棵死去的。由此,史铁生展示了生死接续的轮回观,这也是他作品中的常见主题,正如他在《我与地坛》的思索,也是从对死的发问导向对生的理解,最终以生死间的关联作结。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
——《我与地坛》

「死,绝不意味着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而一切『有』都是被观察的,一切『无』都是观察所不及的。所以『有』也好,『无』也好,都离不开观察者。那么,谁是最终的观察者呢?『我』呀!而『你』和『他』,『我们』、『你们』和『他们』,都不免是被观察者。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史铁生们来了走,走了来,而『我』是不死的。」
——《论死的不可能性》

但与佛教的脱离轮回不同,史铁生更注重生命的有限性,于是会强调欲望与爱。

之后,从记忆和时间入手,仍然是对「真实」的拷问。许多往事我们只能从他人口中或资料中得知,并未亲身经历,而即使是亲身经历,也可能被记忆篡改,因而过去存在于意识中,我们所知的历史存在着极强的建构性。

如此一来,客观真实就不存在了么?史铁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我们的印象、想象是唯一可依赖的真实,心灵之外,无物存在。最终回到主体:我!此处甩出一个有趣的悖论:我,正是由我的印象构成,即「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