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言片語 - 石頭

在昆明認識了石頭,比我們稍大一點,辭職後做自由職業已五年。他形容這五年過得是「越過越爽」,剛開始還會有些擔憂,但在自己的事情跑通之後,就再也回不去曾經上班的生活了。在大理的時候,他問過很多數字遊民:「你對當前的生活滿意嗎,能打多少分?」很多人給出了八九十的高分,而在大城市上班的人普遍給出六十的及格分。其實細想一下,大家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根據自身條件理性抉擇的成分,但更多還是過往經驗塑造出的價值觀的選擇。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活,選擇不同的路都需要放棄對應的東西,所以其實也不必羨慕別人的生活。而滿意度的差異可能跟大環境的變差有關,也可能是對勇氣的一種回報,畢竟跳出來的人對所得所失還是想得明白的。「社會需要主流生活來維持穩定的秩序,給大部分人提供確定的環境,這是必要的;而相對邊緣的生活也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變化的動力可能更多來源於此。」石頭也覺得大家各自做出選擇就好,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大家儘可以表達對生活的理解,而對其他人的選擇也沒有什麼可評判的。

閒聊過程中,石頭對時間的感受戳到了我:「最近一兩年開始感覺到時間不夠用了,身體的變化會直觀地讓你感受到這一點。」想起袁老師在一次活動中提到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只會想自己要去哪、要做什麼,列出一長串的清單。但人到中年後會在去哪和做什麼之後加個時間限定,曾經長長的清單也需要篩選一下,時間不夠用,需要聚焦。這時候,自己做出的選擇也越發重要,沒有那麼多可以嘗試的機會了,但好在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閱歷,漸漸知道自己最看重什麼,並依此做出選擇。

當然一切背後都有時代的因素。石頭小時候經歷過比較窮的日子,他周圍的人和曾經的他爲了脫貧會非常拼命地工作,而在經濟發展迅猛的時代裏,這樣的打拼是有足夠回報的。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在這種慣性中,所以石頭的選擇在他們那一代人中很另類。而更年輕的一代,成長在相對富足的家庭中,而到本該拼命工作積累財富的時候卻遭遇了經濟下行,既然瘋狂內卷所得也不多,不如走走別的路子,好好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以衰退期也未必那麼糟糕,想想美國從五十年到六十年代的大轉變,也許國內也將迎來一場觀念的革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