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代工作的碎碎念

聽了李厚辰與青年志的對談,說到很多關於當代工作的細節,頗有感觸。

其中的核心框架是漢娜·阿倫特在《人的境況》中對勞動、工作、行動三者的區分。

勞動是維持自然生存所需要做的,如家務、做飯等等;工作即我們通常意義上認爲的工作,是社會分工所需要做的專業性的事務;行動則是指通過自己的想法和行爲改變他人的生活形式,讓社會變得更好。

在前現代社會中,這三者往往是合一的,比如一個農民,種地既是勞動、也是工作和行動,人完整地存在於每日的工作與生活中。而到了現代社會,這三者就分化了,相應的,人也變得支離破碎。其中,行動價值的缺失是個大問題。

行動價值的剝奪

對於城市白領來說,資本主義剝削更少體現在財富的分配上,更多體現在行動價值的分配上。這與越來越細的分工息息相關。在類似公司這樣的組織中工作,總要面臨一個問題,即個人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同時每個人只做一部分的工作(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管理層),於是,行動價值就被剝削了。

這種剝削的形式包括功利主義的 KPI、將人作爲工具的官僚計劃經濟以及白熱化的競爭。

我們經常可以體驗到,自己做的工作離最終的反饋很遠,效果未必直接能感知到,或多或少會產生懷疑。而技術,雖然提高了效率,同時加深了這中間的區隔。從另一個方面,某些工作的道德壓力也相應變低了,比如作爲一個程序員,設計外賣訂單分配的算法時,不太會想到其對外賣送餐員的剝削。

這裏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工作的價值往往是公司定的。在工作中需要仔細辨析一下,價值感究竟是來源於公司給你灌輸的那套東西,還是真正來源於你自發的感受。因此,儘量要選擇自己認同其價值觀的公司。

行動價值來源於什麼呢?往往是人的直接反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些與人直接接觸的工作更容易獲得行動價值,其工作效果會直接反映在被服務對象的感受上。如老師、醫生、廚師等等。

另外,也可嘗試分享行動價值,尤其是在做自己的事的時候,爭取讓更多的人與自己產生互動,甚至參與到這件事中。

搭臺與唱戲

工作可以分兩種:一是搭臺,如做一個互聯網內容平臺;一是唱戲,如直接創作作品,發到某個平臺上。當然,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就行動價值來說,顯然唱戲比搭臺更能凸顯主體性。

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上班做搭臺的工作,業餘則用來搞唱戲的創作。隨着日復一日的積累,唱戲也許能成爲主角。

投入與承擔風險

要做自己能完全負責、承擔風險的事情,賭上自己的信用。這事成不成,效果如何,跟自己的關係極大。從狹義上來說,也就是前幾天和啓衝聊到的,屬於個人的獨立作品。在這樣的事情中,自己也會全力以赴。就像厚辰,每天 9 點起牀後開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晚上 12 點睡,如無其他事情,全年無休。我在小院就近距離感受過他的這種投入,做自己喜歡、認可的事,篤定的狀態非常好。

勞動也可以儘量自己完成。我以前對做飯沒興趣,最近自己開始做,覺得也有意思,健康而滿足,同時也是更自足的生活。這一切都讓自己變得更完整,

增長與收支平衡

大型商業機構,目的總離不開增長,做到更大規模,追求更多利潤,便是成功。由此延伸出來,許多人對金錢的追求也陷入無限增長的邏輯。上了高速列車之後,很難再停下來。

然而很多人的生活,實際上處於收支平衡、略有盈餘的狀態。一些小生意、一家小店、能滿足自己生存的工作,也都可以持續下去。從增長的邏輯跳出來後,發現生活有更多可能性,也開始認真思考要如何度過一生。

閒暇與消費

前現代社會,工作幾乎就是是生活的整體。而閒暇是一個現代社會的產物。分工將生產與閒暇分開,對應的,工作和生活也被嚴格區分開來。就像我們經常談到一個話題,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能讓工作入侵生活。

那生活是什麼?它可以是興趣、自我發展、與人的聯結,然而如今很多情況下其實是消費和娛樂,工作賺的錢用於消費,工作生產的東西被消費,似乎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但意義何在?我還是相信,幸福來自於自發的創造和人與人的緊密關係。所以,不如好好談一場戀愛罷,也許這纔是生活的真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