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武丁)來過鄒城

偶翻趙誠先生所著《甲骨文簡明辭典——卜辭分類讀本》一書,一條卜辭映入眼簾:“王入於鳧 ”(乙五八〇)。鳧爲地名。據專家考證,鳧即鳧山,又名伏山,八卦山,位於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的郭裏鎮。主峯海拔233米,面積9.2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相傳爲中華始祖伏羲女媧出生地。“鳧山羣峯銜接,絡繹不絕,望之若水上之鳧,故名鳧山”。而商代的鳧山,雨量充沛,草深林密,飛禽走獸出沒其間,當是一處天然的獵場。

商代從商湯建國到帝辛(紂)亡國共計31王。那麼是哪位商王來了鄒城的鳧山?從王字的字形分析,我認爲這位商王極有可能是23商王武丁。

王字商代早期和晚期的寫法是不同的。殷墟出土的約計15萬片甲骨文中,以武丁爲最多。該王字,也是甲骨一期的寫法,故這位商王應是與盤庚,商湯並稱的,最有作爲的商王武丁。商朝最強大的時代,出現在武丁當政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所謂武丁中興,即商代的國勢到了武丁時已達到了鼎盛。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殷商時代,國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戰爭。尤其是商王武丁,能征善戰,在位期間其疆域版圖不斷擴大。商王的鳧山之行,是爲田獵。田獵不僅是遊樂,所獲各種飛禽野獸,還可以滿足王室貴族餐桌上的奢侈生活。獸骨可以製做精美的工藝品。田獵更兼有練兵性質。冷兵器時代的田獵,爲練兵的有效手段和做法。自商以降,一直爲歷代統治者所沿習,直至清代早期莫不如此。

《帝王世紀》載“大禹時執玉帛者萬國,至商湯時還有三千餘國”。殷商時代,在王畿的周邊分佈着大大小小臣服和敵對的方國。這些方國離商都越遠,敵對的就越多。那時的鄒城一帶有個與商爲敵的古國“兒國”。既小邾國的前身。卜辭記載了兒國雖小,卻強悍尚武,不斷騷擾,侵犯商朝的邊境。商王以武力征服後被冊封爲伯爵,稱之爲“兒伯”。卜辭有“貞,令兒來”。(京一三四一)可知,此時兒國已臣服於商,商王可以對兒人呼來喚去。那時許多方國與大邑商的關係並不穩固,也不和諧,他們不甘寄人籬下,受人制約,總是窺其時機以叛商。往往是商王室強大時,他們便依附於商,王室衰微時既拒絕納貢,甚至叛商。

商王的田獵一般規模都比較大,他們人數衆多,車馬並行,旌旗獵獵,浩浩蕩蕩。田獵的方式多種多樣,且實用有效。一般採取追逐,合圍,設伏,佈網,下套,設置䧟阱,焚山煙燻等等。這與戰爭中的排兵佈陣和戰術方法多有相似之處。毫無疑問,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鄒城便是商王的勢力範圍了。商王在鳧山的田獵,顯然具有炫耀武力,威懾方國的作用。

(作者孫家臣,工藝美術師,濟寧市書畫協會副主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