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仙岩洞北宋文人杨景略题名石刻

衢州仙岩洞内北宋时期碑刻密集,在杨杰题名石刻间隔一龛旁,还有一方石刻,风化虽为严重字迹不清,但仍可辨,共四行,十六字,从左至右,文为:

杨景略

康功逰

元豊元年十

月二十三日

先看这个逰字,逰是游的异体字,古人书家喜用辶旁逰或游。但观游茂先题名石刻,因是姓氏,是氵旁。

杨景略题名石刻在康熙《衢州府志》及郑永禧《衢县志》中均无记载。那么,杨景略又是何许人?

据《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记载:“杨景略辟李之仪书状。帝以仪文称不著,宜得问学博洽、器宇整秀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时北宋与高丽交好,高丽朝野崇尚文学。《高丽史·文宗》载:“每赐书诏,必选词臣著撰而择其善者。所遣使者,其书状官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之。”所以北宋朝廷对选遣使臣的文采要求很高。李之仪曾佳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宋神宗竟以李之仪“文称不著”。“元丰六年,右司阙员,宰相荐者数人,神宗曰:‘杨某可称其任。’”最终选杨景略为最佳人选。看来,此人诗文工夫是相当了得。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杨景略任承议郎左司郎中,与王舜封奉旨出使高丽。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汉代石室,有杨景略等奉使高丽题名。题名刻在石室前面正中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 “左谏议大夫河南杨景略康功礼宾使太原王舜封长民奉使高丽恭谒祠下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宋瓌李之仪王彦潘利仁杨景略等使高丽事。”

关于杨景略,北宋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曾撰《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对其赞曰:“尤喜读书,平居占毕之外,无它玩好。常以雠校得失为乐事,所藏书万余卷,犹缮写不辍。又集周、秦以来金石刻文至七千卷,用以考验前史疏捂与夫放佚之事,其辩博通洽,抑有资焉。著《文集》十五卷、《西掖草》二卷、《奏议》三卷、《执政年表》一卷、《奉使句骊丛抄》十二卷、《少林居士闻见录》十卷。”从《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中,可知杨景略好读书、善诗文。

杨景略,字康功,洛阳人。工诗文,善言辩。与苏轼、秦观等人多有诗词唱和。

在杭州灵隐林青洞,还有一方杨景略的题名石刻。宋·李琮等灵隐题名石刻文:

李琮

朱明之

杨景略

黄颂

胡瑗

林希

元丰二年

五月四日

游灵鹫洞


此题名左行,六行,字径7厘米左右。楷书,此处题刻用笔沉着有力,结字中宫紧凑,字势开张,书法为北宋名臣林希所书,可称宋代文人书法的佳作。元祐六年(1091),林希继苏轼任杭州知府,题“苏公堤”三字,苏堤由此得名。

李琮,字献甫,江宁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以发遣户部判官使江、浙。由此可推断,林希、杨景略等人留此题名石刻与李琮赴户部判官使江、浙有关。

杨景略还在缙云仙水洞留有题名石刻:

杨景略

熙宁十

年八月十三日

也正是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杨景略游至温州乐清雁荡山,又在金溪石题字北数步岩下题名:

杨景略康功记

熙宁丁已八

月二十二日。

熙宁丁已即熙宁十年(1077),此题名石刻高103公分,宽43公分,三行,自左而右,楷书,直写。

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间,杨景略在浙江先后留下缙云仙水洞、乐清雁荡山、衢州仙岩洞、杭州灵隐林青洞四方题名石刻。

而这个时期,熙宁十年五月,衢州名贤赵抃以知越州、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知杭州,直至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回乡。也就是说,杨景略游衢州仙岩洞既是慕名而来,更是因赵清献公之故。

元丰七年(1084)八月,赵抃卒于衢州家中。仅过了三年,杨景略“元祐元年(1087)八月遘疾,丁未终于州寝,享年四十七。”如此,杨景略与赵清献公又可在佛国天堂一同诗文吟唱。


参阅:许力、韩天雍等《北宋那些杭州市长们在湖山间留下的“精审舍利子”》

                                                  2021年3月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