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和应试作文的主要不同点

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写作文从来没得到过特别好的成绩。

我至今还记得,在我上小学时,老师曾经布置过一篇半命题作文,叫《成长的XX》。我写的是《成长的烦恼》,整篇文章都在抱怨自己在学校里遇到的困难和不顺心之处。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可说的。因为,我不愿说违心的话。随后,我得到的一大串批语的中心思想只有两个字:跑题。

我唯一的一篇受到过老师表扬的作文,是我上高中之后写的。它的内容是:我第一次出国去瑞典旅游时所看到的斯德哥尔摩的湖水。事到如今,我只记得,我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描写我所看到的那一面湖水:它像是一整块巨大的宝石,却又比真正的宝石还要珍贵得多。

那篇作文,不仅使我当时的语文老师记住我,同时也是我决定开始写小说的动力之一。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相信,自己一定要写出足够好的作品,也一定能够写出足够好的作品。哪怕自己在学校里写过的应试作文从来没有得到过高到令大多数人仰视的分数。


目前,在写作这方面,我仍然没有取得足以令自己满意的成就。

在某些时刻,我难免会感到灰心丧气,也难免会怀疑自己。

那些不看好我的人所说的话,又会自动地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他们最常说的话之一,便是“你上学的时候,写作文似乎也没写得多好啊”。

每到这个时候,我便不得不反复默念自己欣赏的作家韩寒的一段著名言论。

他告诉我:学校里教的应试作文和真正的文章完全不一样。应试作文不是教你怎么写文章的东西,而是教你怎么不会写文章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写应试作文写得越来越好,写真正的文章就会越来越差。

随着我写出的完整、成形的作品越来越多,我愈加理解并认同他的话,更愈加反感那些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写作的观点。


按理说,应试作文和真正的文章之间的差别,应该是十分明显的,应该是智力正常的人都应该能够想得到,甚至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来的。

我原本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根本不需要我来指出,更不需要强调。


定位不同,是应试作文和真正的文章之间最大的不同点。

顾名思义,应试作文的用途,就是用来应付考试。这甚至可以说是它唯一的用途。在学校之外的任何地方,甚至在考场之外的任何地方,它都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它的本质和用途是唯一的。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师便会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所认定为优秀的范文,并在考试中模仿它们。因为,即便是那些被认定为优秀的范文,也同样缺乏在考场之外的用处。

真正的文章的本质和类型却都是多样化的。有的文章的主旨是纪实,有的文章的主旨是讲理,有的文章的主旨是抒情,还有的文章的主旨仅仅是发泄情绪,甚至可能是骗人、误导别人的情绪。但是,无论它们的主旨是善是恶、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至少,它们是不同的。这一点,与它们的品质好坏也没有关系。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各不相同。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们之间才会有第二点更加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读者群体的不同。

应试作文,只是写给学校里的批卷老师看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少部分被学校里的老师认定为优秀的作品才能够获得被其他的学生仔细阅读的权利,无论这阅读是自愿的还是被强制的。

真正的文章的读者群体则是多种多样的。热爱科技的人,喜欢科普类的文章;热爱经济学的人,喜欢财经类的文章;热爱研究时事的人,喜欢时事评论类的文章;喜欢娱乐八卦新闻的人,多半更愿意看评论娱乐圈所发生的事件的文章。很多人还都有可能同时喜欢多个类别的文章。除少部分特殊情况之外,大多数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需要的文章来阅读。

这一点,应该也是不难理解的。

因此,它们之间的第三点不同之处,便是评价标准的不同。

我上中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在正式的考试中,批阅应试作文的过程是十分简单而粗暴的,几乎和工厂里的流水线的工作流程一样。一般情况下,批阅作文的老师会被分成人数固定的小组,随后再被分工,分别负责批阅一篇应试作文的不同部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老师批开头,一个老师批中间,还有一个老师批结尾”。一般情况下,一组老师批阅一篇作文的时间不会很长,甚至可能短到只有几秒钟。

这意味着,即使是再高明的老师,往往也不会去仔细地鉴别一篇应试作文的质量,甚至很有可能只凭感觉来给一篇应试作文来定一个大体上的好坏。因此,各种强调把应试作文的开头写得花里胡哨的套路先后诞生。事实上,每个上过学的人都应该知道,课堂上讲的所有应试作文的套路全都是围绕这一套类似于鉴别流水线上的产品质量的批卷方法而生的。你只要不遵循这些套路,写出的东西再好,都没有用。

真正的文章里,同样有一些遵循某些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固定套路的东西。那些东西,也同样有一群固定的受众群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或者它们都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不同的读者群体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且始终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作者们可以主动选择去寻找欣赏自己的读者群体,而不是必须遵循某一套固定规则、遵从某一群人的单一标准。

最后的一点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是格式上的不同。

我相信,大家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肯定在语文课上学过诸如“总——分”、“总——分——总”之类的固定格式。我也相信,大家多半还都没有忘掉这几个名词,却几乎不可能再用它们。当然,这也和一些人离开学校之后就不会再写任何文章、甚至不再读任何文章有一定关系。但是,一样东西能让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便立刻完全抛弃,这本身就能够说明,它存在一定的问题。

可是,对于真正的文章而言,除那些固定类型的、遵循某些套路的东西之外,有什么一定之规呢?谁能规定一位作者必须要用什么固定格式来写作?

这些不同之处,都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东西。它们和写作者本身的水平和他们文中的具体内容都无关,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之间的不同性质。


我还保持阅读纸质文学杂志的习惯。

在买某些最新的文学杂志的时候,我偶尔会看到一些最近几年的“优秀作文范例”。

从那些最新的应试作文及其批语来看,我几乎没有看出什么新意。至少,它们和我上中学的时候的那些“优质范文”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差别。

这正是我想说这些话的原因。

这也是我开始尝试从某些角度去理解那些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书、甚至不读任何文章的人的原因。

或许,他们也有可能是不想再被恶心。

能够让大多数人都被恶心到连显而易见的区别都看不到或者不愿看的东西,难道没有一点问题吗?


2021.3.1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