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机撞人背后:学会认怂,当代成年人的必修课

前几天有一条令人揪心的新闻。

专车司机又出事了。

监控录像里,司机撞飞两名乘客,又反复碾压致人死亡,画面惨绝人寰。

更叫人唏嘘的是,看似极端的行为,只是缘于一场口角。

01.

3月14日凌晨。

小张叫了专车回家,由于叫车账号绑定父亲手机,他生怕来电打扰正在休息的父亲,于是发短信联系司机,不要打电话。

可司机还是拨打了电话,也因此受到小张的指责。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小张扬言投诉威胁,司机更是直接取消订单并将他和女友赶下车。

车刚开出没多远,一个饮料瓶砸向后备箱。

这“咚”的一声,点燃了司机的愤怒。

冲突升级,盛怒之下的司机调转车头,将两人撞飞。

然后是倒车,碾压。

短短30秒内,他一次又一次撞击小张,导致小张当场失去意识,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亡。

据报道,当时的撞击程度,连周围的大理石都碎了一地,附近居民误以为地震了。

事件在网上曝光后,死者家属强烈要求专车平台给予说法。

专车公司调查司机背景时却发现,这是一位没有犯罪和投诉记录的司机。

没有精神问题,也没有深仇大恨。

巧合的是,死者小张也曾做过专车司机。

一边是不愿打扰熟睡父亲的青年,一边是养家糊口的中年人。

两个素昧平生的普通人,因为小事咽不下怒火与怨气,在冲动的加成下,19年没有犯罪记录的司机在30秒内变成杀人犯,而前一分钟还在享受生活的年轻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两个情绪管理失败的人,酿成了一场惨剧。

人皆不易,没有彼此的体谅也就罢了,竟然要以互相伤害的悲剧收场。

成年人的世界,往往就在情绪失控的瞬间分崩离析。

02.

司机有罪,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撞人没多久,从怒火中清醒的他拨打了120电话,反复催促救援。警察到来后,他主动自首,并称救人要紧,全程冷静清醒。

这些事后的作为,在网络上引起激烈的争论。

有人开始同情司机,认定死者才是悲剧的导火索。有人认为乘客有错在先,司机只是过于冲动。

和很多悲惨事件雷同,一些不分轻重的言辞再度登场。

“乘客之所以遭遇不幸,一定是因为做了什么错事。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还记得“杀人女魔头”劳荣枝频上热搜那段时间,一些人基于她的外形和看似老实本分的行为,为潜逃多年的杀人犯求情,称她懂得悔改,请求轻判。

看起来善良温柔,改变不了劳荣枝残忍杀人的事实。同样,冷静悔改也无法减轻司机撞人致死的罪行。即使乘客一错再错,也不应当承担付出生命的结果。

受害者有罪论不可取,与杀人犯共情更是道德扭曲。

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

挑衅也好辱骂也罢,就算他人有错在先,守住人性最后的边界至关重要。

罗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么说:

“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张三,我们要约束自己内心的张三。”

被愤怒左右的人会失去理智,怒火使得行为失控、爆炸,也足以毁灭身边所有人。

归根结底,司机跨过了底线,输给心中的张三,杀人偿命,没有同情可言。

03.

这件事真正的重点,还不是谨守法理,杀人偿命。

就像前段时间的货拉拉事件。

很多时候,原本可以沟通的冲突,原本可以避免的后果,就因为一时的失控而铸成大错。

不知从何时开始,宣扬血性和胆量,成了键盘侠和嘴炮党的政治正确。徒手打字,空口说话,仿佛人人都是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

然而,真实的生活里,无数惨痛的事件提醒我们,人心难测人事未知,逞一时之勇,结果往往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

尤其是因为精神问题或冲动上头导致的偶发性事件越来越多,更是提醒我们,出门遇事,适当认怂并不丢人,情绪稳定更显重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万一我们遭遇类似的困境,哪怕再多人推崇据理力争甚至剑拔弩张,我仍然想说三个词:冷静,冷静,冷静。

坚守内心的原则没有错,但当我们无法确定别人和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拥有避险的心理准备和操作能力,远比争锋相对重要得多。

在我们不断被类似的事件吸引注意,卷入深思,然后转眼遗忘的过程里,也许需要有一些时刻,让我们从他人的悲剧里跳出来,暂时抛下理解和同情,认真地对自己说,这些事情也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那个时刻,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应对方案和冷静的情绪管理。对别人,对自己,这都是当代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素养。

法律解决问题,但不阻止悲剧。道德事后教化,但不事先预防。平台可以通过技术和政策尽可能减少犯罪发生的概率,可一旦真的遇到突发状况,能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己。

一个简单的类比:

我们明知车辆应当礼让行人,却依旧会在过马路时环顾四周、快速通过。因为大部分人都清楚,不能把自身安全的希望,全数寄托在别人身上。

突发事件也是如此。

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无法预知未来,能做的只有从自我出发,预防悲剧的发生,保护自己不成为别人火山爆发的受害者。

只有对人性的黑暗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人保持警惕,才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做个冷静到有些“懦弱”的人,也许真能救我们一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