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一名會講故事的職場高手?

社交中,故事能調和氣氛,拉近你與別人的距離。

面試中,HR會通過你通過你講述的過往故事中考評你的潛能。

管理中,講故事於情於理更能打動團隊成員。

此外,工作總結、項目彙報、寫文章、做演講,故事無所不再。

講故事的能力可以稱之爲未來越來越重要的軟實力。

職場高手大多是會講故事。無論是帶團隊還是做銷售,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帶來的效果遠遠勝過所謂的大道理。

然而,也有些人硬是把故事講成了事故。就好像,面對一堆好食材,有人最後水煮鹽炒,做了份黑暗料理。

曾經有位失明的老人坐在路邊乞討,他的面前放了一塊紙板,上面寫:“我是個盲人,請幫幫我。”然而人來人往,大多數人只瞄了一眼就匆匆離開。後來,有個路過的女孩停了下來,把“我是個盲人,請幫幫我”這幾個字畫個大叉,然後翻面,重新寫了一段話。隨後奇蹟發生了——經過的路人,看到紙板上的話,再看一眼老人,紛紛掏出錢來。女孩寫的是“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見”。

“我是個盲人,請幫幫我”,是一種科學的邏輯,冷冰冰的,不帶任何感情。“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見”,是一種情感的故事,帶着溫度,觸動人心。這就是故事的力量。

都知道講故事很重要,但當我們想講個好故事的時候卻覺得像擠牙膏一樣難?這個難題怎麼破?下面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好故事的核心要素和講故事的兩個技巧。

什麼樣的故事纔是一個好故事呢?

《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是“關於虛構和真實的人物或事件的娛樂化敘述”。百度百科的定義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陳述一件往事”。按照這兩個定義,下面這段話就是一個故事。

“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車上,喫着火鍋唱着歌,特別高興。然後我們看着窗外的風景。再然後,我們又一起喝了紅酒。”

故事講完了。但是,很平淡無聊。爲什麼?因爲它就是我們最生活的日常,有點像流水賬,沒有可以打動人心的東西。

這樣的故事如何出彩呢?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說精彩的故事需要“衝突顛覆生活”。剛纔的故事,按照這個定義加工一下就變成:

“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車上,喫着火鍋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打劫了。”

這樣一改,是不是有了聽下去的願望?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就是電影《讓子彈飛》的開場。它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日常生活要素如何找到這些“衝突顛覆生活”的點,進行再創造呢?

其實隱藏在故事裏的內在邏輯,都有一張大同小異的相似臉孔。被稱爲“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 許榮哲說講好一個故事有七步:

比如白巖松在中國整合醫療大會上的演講《整合與醫德》

接近100年前,協和招生招的生很少,其中一個考場在上海,福建的一個小女孩就是要當醫生。去了上海考試,最後一科考英文,協和對英文要求極高。她答了幾筆,考場裏面的一個女生暈倒了,擡出去。沒想到這個考生放棄了自己的考試,出去救助這個女生。等她救助完女生,考試已經結束了。她沒有任何怨言,明年再考吧,走了。但是監考的老師看到了這個過程,把這個過程寫給了協和。協和調看了她前幾科的成績,最後決定招他,因爲她擁有當一個好醫生沒法教的最重要的一個“德行”: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照料別人。這個福建女孩的名字叫——林巧稚。

短短250個字就利用了七步故事法把這個不算新的故事講成了情節曲折、情感動人,細節豐富,主題鮮明的好故事:

將以上七點進行合理編排,整個故事更加完整精彩,邏輯更加豐富,主題也更加鮮明瞭。

我們講話總希望把所有想法全講來,生怕有遺漏。但細節太多,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在表達時很自然地把信息抽象化。通過提煉,讓想法儘可能表達全面。

比如表達“環境問題刻不容緩”。可能會說:今天全世界的污染非常嚴重,陸地上全是垃圾,海里全是塑料袋,空氣也越來越糟糕。

講得對不對?對。但卻很難給大家留下什麼印象。

如果聚焦到細節,可以說:

我在過去一年去過很多地方。在城鎮旁邊的郊區,我看到孩子們每天放學,都要花10分鐘的時間,穿過一大片臭氣熏天的垃圾場。在一艘輪船上,我看到一羣學生在解救一隻剛剛打撈上來的海龜。海龜的鼻孔裏,深深地插進了一根12釐米長的塑料吸管。

這些信息很局部,細節產生的畫面感,卻很容易印在別人心裏。讀者也一定會明白,你想表達的重點。

所以,我們講故事需要找到大家感情共鳴的點,用細節在對方的感受裏切開一個口子,把想傳遞的感覺塞進去。來自細節的感受,一定會在讀者的心裏生根發芽。

我們在日常表達中,往往習慣“正向敘述”,比如由表及裏,由上到下,由因到果,由前到後等。“正向敘述”很常見,但感染力有限。如果採用物像重組的方法則會別有洞天。

比如,我們到沙漠旅遊可能會說“沙子多好壯觀啊”,而王維卻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面上看,它只是描繪了兩個畫面,一個大漠,一個長河。拆開看沒什麼,但兩個畫面拼到一起,人們大腦裏便激起一種前所未有的鏡頭。這時打動你的畫面組接,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感覺。

物像重組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是全景+特寫,即先描述全貌,大背景、大事件、大影響,然後迅速切換到某個具體的局部上。

“生活不只有功名利祿,還有很多美好、純真、浪漫。”

高曉松這樣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是特寫,遠方是全景,二者拼接重組後,感染力就強多了。

二是相似物組接,創建一組情緒相似的畫面。

奧巴馬當年競選時說過,“我們的事業不是華盛頓高牆下的蛋。它起源在得梅因的後院,在康科德的起居室,在查爾斯頓的前廊”。

這幾個都是美國的地名。意思是,人民纔是國家事業的起點。後院、起居室、前廊,就是一組情緒相似的畫面。連續的排比,給讀者強烈的共鳴。

一是學會和堅持積累。

喬布斯說:好的藝術家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借鑑。講故事,就像拼積木。手裏的零件越多,拼出的東西就越豐富。

最好的故事當然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故事。但如果沒有,就要善於收集,需要日積月累的主動意識。我們也可以在手機或電腦裏建立一個文件夾,專門收集好的故事和金句。

二是鍛鍊多維視角。

普通人思考問題,大多就事論事,只看一個點,這叫一維視角。視野開闊的人,在一個問題中還能看到其他相關的點,比如利益相關點、過程相關點,這是一個面,這叫二維視角。辯證思維的人,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待問題,有積極消極、內部外部。當找到無數對立面時,就能360度無死角地看待問題,這叫三維視角。有智慧的人,還會站在時間、空間的維度看待問題,即可追溯其本源,也可觀察其當下,更可遠眺未來。這種可以在抽象和具象之間自由切換的思維能力就是四維視角。

當我們學會了蒐集故事,應該打開心態,讓視角多維,幫助我們設計一個好故事。

爲什麼很多人覺得:爲什麼講故事好難啊!?

那是因爲從認知心理學層面看,我們的大腦有兩套思維繫統,一套是理性,一套是感性。最初的故事,產生於右腦的感性感受。但當我們集中思考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時,調動的是左腦。這就形成了一種自相矛盾,我們逼着左腦,做右腦的事。左腦並不擅長,怎麼辦?它的邏輯性很強,很善於總結。於是,它觀摩了大量由右腦靈光一現產生的故事,把這些故事的規律加以總結。這些歸納固然有效,但左腦不是右腦,它難免會丟失一些維度。

所以當我們學習了講故事的方式後,自己還要不斷地打補丁,多多掌握公式之外的技能。這些技能不是明知識,而是暗知識。它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所以要成爲一名真正的講故事的高手,需要終身的修行,不斷地學習、探索、超越。

  • 作者簡介:顏如玉,教育工作者,個人成長教練,用文字記錄生活,用心靈感受生命。
  • 個人微信公衆號:顏如玉的理念世界
  • 個人微信:butterfly3210(添加好友請備註:簡書知音)
    遇見你,一片歡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