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事件背後細思極恐的“功利性家教”

最近,鄭爽事件不斷髮酵,從DY、生子、棄養到央視的點名批評、諸多代言品牌解約、影視綜藝節目下架等等,看點不斷增多。身爲一名媽媽,說實話,其實看到今天的鄭爽,我挺心疼的。

我還記得多年前她在《一起來看流星雨》《畫壁》的清純模樣,也知道這幾年她在各類綜藝節目上的另類表現。有人說爽只是有時候情緒不太穩定,但是今天的這個大瓜卻讓我們窺探到了更多內涵。

發生在她身上的事,太像是一個荒誕的奇蹟了,這個奇蹟的參與者除了她,還有父母。

【穀雨實驗室-騰訊新聞】在2017年報道過一篇名爲《鄭爽和母親漫長的戰爭:放飛自我頻上熱搜,母女關係失控》的文章,文中報道展示了鄭爽母親的造星之路。

當歌星是鄭爽媽媽劉豔長久以來的夢想,但是未能實現。後來身爲家庭主婦的她把所有的期望寄託在了她的女兒身上。可以說,劉豔像瘋子一樣培養她,狂推鄭爽當明星。

一到五歲, “十年計劃”正式實施,先學舞蹈,培養氣質,再學鋼琴、長笛、聲樂、表演、自行車、騎馬、游泳、英語,還要獨立完成一切家務。劉豔要求女兒不得浪費時間,每天除了學習就是練習。只有週六晚上,鄭爽才被獲准與表姐——也許是童年唯一真正意義上的玩伴,一同玩兩個小時玩具,然後回家練琴,彈錯一處,小棍打手,如果犯困,涼水就迎面噴來。

這就是鄭爽的童年時光。

她的出道初期一路順遂,一度成爲人們口中“清純的小仙女”,楊冪的接班人,第二個AB。然而,漸漸地,她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與爽媽的造星之路有關嗎?

有。

鄭爽的整個童年時代乃至青春期,都是在母親的期待中過來的,幾乎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更沒有自我探索的過程,一切的發展路線都是被母親設計好的。

她甚至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在被蔡康永採訪時,鄭爽說過一句話:“媽媽告訴我,你如果哭的話,我會更傷心。”

在這種成長環境下,鄭爽如母親所願,成了頂級流量明星,但是人格上卻出現了嚴重問題。

成長,需要活出真實的自己。

然而,鄭爽的童年和青少年一直活在媽媽的造夢計劃中,身上的能量是被壓抑甚至是吞噬的。得不到自我滋養的小孩,會慢慢地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愛世界的能力,她的內在思維模式是隻要我得到了別人的肯定,我就是安全的。

娛樂圈的聚光燈將她內在小孩的極度敏感自卑放大了幾千倍。她的生活像一場大型真人秀,她不懂掩飾,更無力阻攔,依然抱着得到所有人肯定的幻想。

但是,在現實世界裏,想得到所有人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能從內在生出能量的人,就像一個提線木偶,隨時都處在散架的邊緣。

她反感團隊製造的“鄭爽胖了”的新聞,但暴瘦、整容、舊愛新歡、真人秀上的情緒崩潰和“我就不適合在這個圈子裏待着”的直言還是屢屢將她送上微博熱搜。合作的明星發現她常自言自語,有人猜測她已患上厭食症和抑鬱症,瘋狂的粉絲拒絕承認,並更加心疼她的脆弱與真實。

在爽媽的造星之路的大壓力下長大的鄭爽,讓她獲得了年少的功成名就,也讓她沒有創造幸福的能力,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從鄭爽事件,反思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劉豔從小給鄭爽灌輸的觀念是:“當上演員,有出息,過富足的生活,而不是上個沒志氣的班,一個月掙兩千塊錢”。

什麼樣的家庭,纔會從小就希望女兒將來當明星賺大錢?父母的恩愛之虐,把鄭爽打造成了賺錢機器,但也失去了作爲正常少女,本可以擁有的、對正常人生的美好向往。

這種家庭教育,急功近利。今天我身邊看到了太多的雞娃現象。

比如清北,似乎(就)是很多雞娃爸媽的終極目標,但是,可能大多數雞娃爸媽並不知道下面這組數據。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爲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爲活着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着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些特別優秀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創傷,生活優渥、個人條件優越,卻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一樣,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着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這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物質越來越豐富,爲什麼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乏和蒼白?助推這一現象的,少不了功利的家庭教育。

因爲功利的家庭教育,很多孩子被安排了原本不屬於他們的童年,從一天作詩2000首岑怡諾到語出驚人的四歲神童曦曦。

今天,很多孩子已經不是孩子了,他們身上缺少了童真,因爲他們被無知的父母限制了成長。童年,本應是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然而功利的父母父母卻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斷地“填鴨”,結果孩子都成了學習的機器,甚至連家庭都不再是孩子溫馨的港灣,而成了“知識集中營”。

只重智育而輕德育的做法,其實是在培養“毒品”,因爲“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纔是次品,無德無纔是廢品,而無德有才則是毒品”……

功利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父母的功利心,會害了孩子。

教育的本質,是“看見”一個人。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上任時做的演講中曾說:

北京大學能夠爲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些什麼樣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麼?這是北大的使命。

他講完這句話以後,全場800多人掌聲雷動。

但是我們好像早就拋棄這些了,我們認爲崇高的東西不值一提,就像爽媽說的:希望女兒將來當明星賺大錢。我們認爲能夠掙到錢纔是人生更大的贏家。但是,我們需要的是現在能掙到錢嗎?

也許在關於掙錢的目標裏,藏着可怕的不安和焦慮。

中國,最近三、四十年社會特別快地發展,物質財富積累也很快,很多問題人們來不及去消化,一下子集中爆發了。家長們面臨的壓力很大,而孩子們是社會中最弱小的那個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面臨的挑戰肯定更大。

父母的不安全感被深深植入了潛意識,然後又傳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這個無形的壓力,又被各種牟利的資本教育市場所窺探,不斷地宣傳功利的成功,進一步放大了家長的不安潛意識。

這種不安的潛意識讓我們與““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鴻鵠之志漸行漸遠,淹沒在了功利實用主義的浪潮中,培養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培養了看似表面很成功,但內心很空虛的“空心人”。

看到今天的鄭爽,我深深地嘆息。我想,如果爽媽看發現孩子的文藝天賦後,用欣賞的眼光活出屬於鄭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爽媽希望的人生;引導她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更要有關懷社會的格局。那樣的鄭爽會不會更好呢?

教育家懷特說:教育不是爲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

教育的本質,就是“看見”一個人。

所謂看見,就是要明白你的孩子不是屬於父母的,而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魂,自己的使命,身爲父母就是要幫助他們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所希望的樣子。唯有這樣,才能避免用世俗的眼光去扼殺一個人,纔夠得上那句“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教育,請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 作者簡介:顏如玉,教育工作者,個人成長教練,用文字記錄生活,用心靈感受生命。
  • 個人微信公衆號:顏如玉的理念世界
  • 個人微信:butterfly3210(添加好友請備註:簡書知音)

遇見你,一片歡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